《内在工程:转心向内,即是出路》 萨古鲁·贾吉·瓦殊戴夫

【伍贰】 


如今,“正面思维”被当成某种速效咒语,其本质不过是在美化现实,为现实裹上糖衣罢了。当你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控制你的心理戏剧的时候,就会抓住“正面思维”这根稻草,把它当镇静剂用。一开始,它似乎可以将新的自信和乐观精神注入你的生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很有限的。从长远来说,如果否认现实,将现实“截肢”,你面对生命的视角将会是有所偏颇的。


自我转化不是渐进式的自我改进,不是通过道德、良知、态度或是行为的变化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体验到我们的无限本性而得以实现的。自我转化意味着没有任何老旧的残迹,而是在感知生命、体验生命的方式上发生维度性的转变。


真理没有时间性,而技术和语言永远都只是当代的


这正是我现在想教给人们的:如果你真的想了解灵性,不要去寻找任何东西。


对我而言,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从不是问题,如何做才是唯一的问题。现在回想起来,我意识到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只是考虑过要去怎样生活。而且我很清楚,这个“怎样”只能取决于我,取决于我的内心。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渴望的并不是更多,我们渴望的是全部。我们都在寻求成为无限。唯一的问题是,我们想通过分期实现这个目标。


挡在你和你的幸福之间的只有一个简单的事实:你允许你的思想和情感听从外在的指令,而不是内在的。


科技只能带来舒适与便利,不能带来幸福。


你可以利用外在作为刺激或是触发物,但是真正的体验永远来自内在。


科学已经证明,不沾一滴酒或任何其他刺激物,你就能让自己完全迷醉。


大多数人认为,平和与快乐是灵性生活的目标。这是一个谬误。平和和快乐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人不是天生就是开悟的?原因很简单:人把世界分为好和坏、上帝和魔鬼、高和低、神圣和肮脏、纯净和污秽、天堂和地狱。这些是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


每当关系到我们自己的生命时,我们都会想自己做主。可如果是别人遭受了不幸,我们就会用一个词去解释:天意。


痛苦、忧伤或是愤怒出现的时候,那就是应该审视你自己内在的时刻,而不是去外面寻找。为了实现幸福,唯一需要做出改变的就是你自己。你忘记了,生病的时候,需要吃药的是你自己。感到饥饿的时候,需要食物的是你自己。唯一需要做出改变的是你自己。可是,人们需要用几辈子才能看清这个简单的事实啊!


除非你做了该做的事,否则你不会得到该得的结果。原则或哲学只属于社会的范畴。是时候该觉醒成为真正的自己——成为一个存在维度的生命,一个完全鲜活的生命,而不再只是沉于心理戏剧里了。到那时,你的命运将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百分之百地在你手中。这不是一个空口的承诺,这是我的保证。


处理遭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形的能力,决定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如果不能运用智慧、技能以及敏锐的感知应对问题,而只是无意识本能地反应,我们会被情境所绑架。这意味着:我们准许外在环境,而不是由我们自己去成为我们生命体验的主宰。


责任,只是意味着你有做出回应的能力。


只有当你意识到你有责任,你才能自由地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去创造自己,而不再只对所处情景无意识地反应。反应是奴役,责任是自由。当你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自己的时候,也就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你的生命。外在生活也许不能百分之百受你控制,但是你的内在生命却永远可以。


高强度的活动和睡眠可以反转这些化学变化。


古巴革命的代表人物切·格瓦拉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每当不公正发生的时候,如果你都愤怒得发抖,那么你就是我的同志。”也许这是真的。然而,在愤怒中,你将与一群人为伍;脱离愤怒,你将与宇宙合为一体。


但是如果你习惯性地去想:“我之所以成为这样是因为某某某。”那么,你就是在把生命中的境况当作自我毁灭或停滞不前的机会。


你需要允许生命的经历去丰富你,这才是它(这个生命)的财富所在。污秽中可以绽放出芬芳的花朵,粪肥能够转化成芒果的甜蜜。不幸不会成为阻碍,只要你能处在一个有意识去回应的状态,无论处在何种境况下,它都能提升你的生命体验。只要你允许。


悔恨、愤怒、嫉妒、痛苦、伤害以及抑郁是你自己喝下的毒药,但你却期望被毒死的是别人。生命不是这样运作的。而大部分人要用一生才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你行动的能力永远是有限的,但是你做出回应的能力却是无限的。如果愿意,你可以回应一切。


你响应的能力就是你存在的方式。只有你行动的能力与外界相关。


其实,做一个有爱的人就是愿意敞开自己去回应。


爱和他人无关,它只和你自己有关。它是一种存在的状态。从根本上来说,“爱”是指你将甜蜜注入到了你的情感当中。如果你爱的人去了另一个国家,你还能爱他吗?当然能。如果你爱的人离开这个世界,你还能去爱他吗?还是能。就算你爱的人不再伴你左右,你还是能够做一个有爱的人。那么,什么是爱?爱只是你自己的品质。你只是把另一个人当作钥匙,去开启你内在本就具足的东西。


“我回应的能力是无限的,但是我行动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对我所是的、我所不是的一切,对我所能做的、我所不能做到的一切,以及对我的快乐和悲伤负有百分之百的责任。我是那个决定我生命体验的人。我是我生命的创造者。”


触及创造之源唯一所需的,就是你的意愿,别无其他。


这三个现实——身体、头脑、能量——就是你所知道的,也是你可以利用的。


如果是通过身体去实现这个终极融合,我们叫它Karma yoga,也就是业力瑜伽或行动瑜伽。如果是通过智慧去达到终极本性,我们叫它Gnana yoga,智慧瑜伽。如果是通过情感去达到终极本性,我们叫它Bhakti yoga,奉爱瑜伽。如果是用你的能量获得了终极体验,我们叫它Kriyayoga,克里亚瑜伽或转化能量的瑜伽。


人类的尴尬处境正是:你体验的起源就在你之内,可是你的感知完全是向外的。


沙发土豆


一方面,身体系统无法直接消化煮熟的食物,它需要消化酶的参与。消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酶不仅仅存在于身体里,也含在所吃的食物里。在食物烹煮的过程中,通常80%~90%的酶都被破坏了。所以,身体费力挣扎着重建这些被破坏掉的酶,而烹煮过程中破坏的酶永远都无法被彻底重建。所以通常,大多数人吃进去的食物中,大约50%都变成了废物。另一方面是身体系统所承受的压力。为了获取少量的能量来维持日常活动,身体需要消化大量的食物。如果我们吃进的食物带有必要的酶,人体系统的运作水平就会完全不一样,而且食物转换成能量的转换率就会大大提升。进食未经烹煮、因而携带着大量活细胞的天然食物,将会极大地改善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尽可能将坚果,尤其是干的坚果用水浸泡6~8小时再吃。


水果是最容易消化的食物,人类本能地知道这一点。


消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要消化某类食物,人体系统会分泌碱性成分;而要消化另一类食物,人体又会分泌酸性成分。


如果一定要吃非素食,最佳选择就是鱼。首先,它很容易消化,而且营养价值很高。其次,它在身体里留下的印记最少。


曼陀罗周期是指人体系统经历的40~48天的循环。在每个周期中,身体会有3天不需要食物。


人体系统说“不进食”的那天,就是你的清洁日。


乔达摩佛陀甚至说:“在你迫切需要食物时,如果你将食物施于他人,你就会变得更强大。”


试试看,今天就在饮食中加入25%的天然生食,例如水果,蔬菜等等,并在4~5天时间内慢慢将生食比例提高到100%。这样吃上一两天,然后在接下来5天内慢慢降低生食比例。每天减少10%,直到变成50%的生食,50%的熟食。对于1天需要保持16~18个小时活跃状态的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理想的饮食搭配比例。


身体需要的不是睡眠,而是放松。如果能让身体一整天都保持放松,睡眠需求自然会下降。如果工作、散步或锻炼都能让你放松,那么睡眠需求就能进一步下降。


身体需要多少睡眠,这取决于它的活动强度。我们没必要去限定食物或睡眠的额度。去设定一天必须摄入多少卡路里、必须睡几个小时,是一种愚蠢的生活方式。


如果睡觉时不用枕头,或者用很低的枕头,你的脊柱就不会受到挤压,大脑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和神经系统中细胞的再生能力就会强得多。


性就是两个对立面努力要合为一体。


你不必把生物性看作是神圣的,同样也不必把它视为污秽的。它是生命的工具。因为有它你才会存在。如果你知道如何和它共处,既不美化它也不去丑化它,它自会有它自身的美。


两个人之间能做的所有爱的举动中,简单的牵手常常是最亲密的一种。为什么会这样?从根本上说,因为能量系统在手和脚这两个身体部位上的表现形式非常特别。两个手掌合在一起产生的亲密感,远远胜过身体任何其他部位的接触。


不过,性并不是最强的冲动,饥饿才是。


你的身体不过是从这个星球“借贷”而来的。你所称的“死亡”只是地球母亲向你收回她借给你的那笔“贷款”。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地球的回收再利用。


世间只有两种苦:身体上的和头脑里的。


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停止头脑的活动,因为你会发疯的。


那到底什么是思想呢?其实就是收集和循环使用的信息罢了。


有心的人才会笑,智力不能让你笑,它只能用来解剖分析。


这是你要做的一个基本的选择:要么学着与造物共生,要么在头脑里创造自己的造物。


你获得的任何信息如果没有切身体验过,都是无意义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反复想着人或物,那你的身份认同就主要是身体。如果你的念头都是关于你希望在世界上做的事情,那你的身份认同就主要是头脑。其他的一切都是这两个方面延伸出去的复杂的分支。这不是什么价值评判,这只是一种方法,可以了解你处在生活的哪个阶段。你想要进化得多快,则要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很不幸的是,人们越是沉浸在思想里,就越不快乐。但我要澄清一点:思想本身并不是问题。思维清晰的人应该是充满喜悦的。不幸的是,对很多人来说,想得越多就越不会笑了!问题在于他们已经把分辨的官能囚禁在感官认知的局限中。


但实际情况是,除非能完全脱离对身体的认同,否则有意识地从清醒转入睡眠是不容易的。当你醒来的第一刻,看看是否可以有意识地去觉知某件事物。比如你的呼吸、你的身体等。当你想睡觉的时候,这会对你有所帮助。


要想把道德标准强加于人,你不需要与人互动,只需发号施令就可以了。


正是因为宗教给人们灌输了恐惧和羞耻感,你才会为你的生理现象感到耻辱。


“信”和“寻”是有很大区别的。相信的意思是,你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进行假定设想;探寻的意思是,你意识到自己一无所知,而这为你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


如果想要感受山顶,你要么把自己提升到那个高度,要么就直接往上看。


只有当自我保护意识带来的焦虑感完全从头脑中根除时,你才敢于去探索生命,不然你只会想保全自我。


爱是一种品质,与他人无关。我们每个行为其实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如果能明白这一点,那你就有可能把爱变成你天然的品质。你也可以继续欺骗自己,把那些为了方便、舒适和幸福建立起来的关系当成爱的关系。我不是说在这些关系里完全没有爱的体验,但它们都是带有局限性的。不管你宣称过多少次这是真爱,一旦有什么期待或是要求没有达到,关系就会破裂。这其实是一种互惠的安排。


人男男女女,在遮羞布松开之时,都羞红了脸;而当众生之主被世间淹没,容颜尽失,你又怎能顾及颜面?当整个世界遍布神之慧眼,观望着每个角落时,你又能遮掩得了什么?


现代科学是通过数学推导得出的结论,宗教则是依赖信仰得出结论。


很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将自己的强迫性倾向,将他们的局限说成是他们的选择和自由。任何情况下你都可以喜悦地去做任何需要做的事情,那才是自由。但如果只能做你喜欢的事情,你就是被强迫性所奴役了。这种强迫性就是业力的恶作剧——这个古老的词汇如今已因世人的滥用而面目全非了。


业力的字面意思是行动。行动有三种,身体上的行动、思想上的行动以及能量上的行动。


在传统上,人们称这些倾向为习气(vasanas)。Vasana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气味”。今天垃圾桶里有哪种垃圾,就会散发出哪种气味。你散发出哪种气味,就会相应吸引哪种生活情境。


今天,如果你以一种方式做一件事,而别人问你为什么不用另一种方式时,通常你都会声称:“我天性如此,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来吗?”这不是你的天性,你也不是在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而是这些倾向已经变成强迫性的了,成了你的束缚,它是你无意中为自己写下的软件。一旦你的软件成型后,你一生似乎就只能走一条路,你的命运似乎已经定好了。而灵性修行就是指,我们下定了决心要带着意识去重写软件。


如果地球上就只有你一个人,你会想要什么?问问自己这个问题,看看它能将你带向哪里。


言语可以启发灵感,指明方向,但它无法实现转化。


每一个印度寺庙里都会有蛇的图形。这并不是因为这个文化崇拜蛇,而是为了表明这是一个神圣的空间,它蕴藏着唤醒你内在那个未显现能量的可能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