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让孩子永远保持对学习的渴望,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去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他把饥饿的猫关进笼子里,只要触动机关,猫就能逃出笼子,获得食物。刚开始,饿猫只是一不小心触动了机关,侥幸逃出。后来,饿猫通过不断地尝试,慢慢找到了打开笼子的方法。最后,饿猫只要一进笼子,就会立刻触动机关,打开笼门。
实验证明:是饥饿感,促使猫一次次地努力寻找开门方法。
学习同样需要一点“饥饿感”。我不止一次发现,学生面对父母买的一大堆图书,总是怠于翻阅;可是,借到他人的图书,总会自我督促着去阅读,以便及时归还。我想,正因为时间“饥饿”,才有了后者读书时的“狼吞虎咽”。
同样地,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督促自己主动学习,就要让孩子在学习上保持“饥饿感”。给孩子一些自由掌控的时间,高效专注地学习一个小时,绝对抵得上孩子低效疲惫一直学。家长太操心,永远不如让孩子自己操心。
那么,怎么才能有一种学习的“饥饿感”呢?首先要“按需供应”。孩子依据主观上的兴趣,提出发展需要。家长客观上要缓解兴趣“饥饿”,理性判断,适度满足。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对待孩子的兴趣要理性,提供“半饥半饱”的适量资源,这样既给予供养,又吊着胃口;不可充分供应,若出现“一顿吃撑,再也不香”的腻味,那就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再次要“任务驱动”。每个孩子总有成长阶段、成长规律,智慧家长总能学习知识、把准脉搏。家长可以给孩子预设些感兴趣的目标,制定任务,产生“饥饿效应”,激发获得欲望,让他们驰而不息地为之努力。
一只风筝能不能飞得更高,全看放风筝的人愿不愿意松线。所以,越在乎孩子,越要学会适度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