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座之争可以休矣——小论哲大女口伐抢座大妈,获万千网友点赞。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如下,虽不足为奇,但又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大妈说:“年轻人看到长辈还不会让座吗?”女大学生说:“您需要我让座吗?”大妈说:“当然!看你那么年轻,站一下也没有关系吧?要有点家教,让座给长辈!”女大学生说:“所以您的意思是说,您在基于道德及传统观念要求我让出这个座位上座火车的权利,但这之前,您在没有付出和我一样的金钱以及时间的前提下,要求另一个人让出他的权利。而且,严格来说,在广义上比我年老的人是长辈。但狭义上,我需要对其行孝道的对象只有我家庭的长辈,而您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您这行为在大众观念中,可以被称为抢劫、或者行乞。请问您现在是要行乞还是抢劫?”


座位之争

如果由我来作裁判,各打50大板。

也许您会说,两不得罪,中庸之道。非也,我认为两边都有错。这并不是一起偶然事件,而是早已升级为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为何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之风,如今却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如履薄冰呢?

大妈为何要求让位?

现在公共场所,到处都是“尊老爱幼”的标语,又或者,公交车上也会不停地播报诸如此类的语音。当然,从小到大,学校的品德教育课或者国学课从未缺席道德教育的大小事例。可就当尊老爱幼的文明之风吹拂华夏大地之时,大家所盼望的其乐融融的景象并未如期而至。

相反,少数强势的老人闪亮登场,生抢豪夺,让人大跌眼镜之余,更让年轻人不知所从。

例如:老人在公交车上,强行要求小学生或是身体有恙的年轻人让座;也有学生、好心的路人扶起躺在马路上的老人,而被要求无理赔偿;更有“勇敢”的老人直接卧倒于汽车前面碰瓷。


大妈抢座

尊老爱幼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理应遵循及发扬。但谦让是有度的,无论是让方或被让方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要不要让,而不是一味地以道德胁迫对方必须无条件让座。

那么这个度,到底该如何把握?

如果坐在位子上的是一位小学生、孕妇、病人、残疾患者,又或者是疲倦的年轻人(加班,特别是夜班),我想他们此刻也需要这个座位。老人作为家里的长辈,多对家人呵护备至,但请您在体谅自己家里小辈辛苦的时候,不妨也关爱一下同样辛苦的年轻人。

当然,这样的强势老人非常罕见,但勤俭的老人们又不知不觉地催生了另一个现象,也令年轻人头痛不已。

有些老人为了能买上便宜的菜,往往一大清早,就挤公交去超市或是偏远的菜市场。可是大妈大爷们,那个时段可是年轻人的上班高峰期啊,一则公交车本就拥挤,如果不给老人让座也担心他们的安全;二则年轻人本来就晚睡早起,不如老人睡眠充足,他们还指望能在途中打个瞌睡,您这一上车,他们怎么办?三则看有些老人上车抢座的劲,丝毫不亚于少年郎啊。

如果老人能多为年轻人想想,力所能及地错开这段时间,是不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端呢?

女大学生的言论是否该得到鼓励呢?

女大学生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大妈节节败退,落荒而逃。女大学生不战而屈人之兵,令一众尝为此苦恼不已的网友豁然开朗,若获至宝,扬眉吐气,拍手称快。

然而我却不敢苟同。

从两人的对话来说,大妈并非真正的强势者,先后不过两句话,且第二句为第一句作解释而已,如果大妈够霸道,就会展现大打三百回合的场景,况且强势大妈开战,会听你讲道理吗?会被一学生三言两语打发?又岂能甘心败在一个乳臭未干的女学生手上,传出去以后还怎么抢座啊?所以,这位大妈错就错在说话的语气强势了些,她该客气地提出诉求。

反观女大学生,第一句就明显有火药味,看来也是对之前耳闻的老人抢座行为抱怨已久,大妈的话恰巧扣动了扳机;第二句则直接对大妈的诉求各种分析,一番狡辩之后,没买坐票、非自己长辈的让座要求竟变成了行乞或抢劫

没错,大妈的话语是强势了些,你可以认为其要求过分,但用抢劫或行乞来形容并称之为大众观念。如此逻辑,未免太过荒唐了吧!不是自家的老人就不是老人了?不是自己的长辈有些过分的行为就该被认作抢劫或卑之为行乞?你个人的想法就可以代表大众的思维了?有一天,如果你就职于国家机构,处理事务是否也诚如你所说,先狭义后广义呢?换句不客气的说法,就是先己后人呢?这就是你所谓的哲学思想吗?

如果你认为大妈要求无理,你完全可以婉转地拒绝她,她能两句话就撤退并非不讲道理之人。或者退一步说,即使大妈无理,你完全可以不让座,但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后辈,如此出言不逊,不觉得有辱斯文吗?

据此,这位女大学生一不让座,二出言不逊,纵然你获得千万网友的叫好,我并不会认为你这种做法就是对的。我担心的是此种行为被广泛叫好后,会将年轻人的道德观带向何方?

另外,弱弱地问下女大学生:“你不会老去吗?等你老去的某一天,也没买到坐票的时候,难道指望这车厢里坐的都是你的子女后代吗?”

其实,对她的逻辑我并不奇怪,她们的祖师爷庄子不就是如此吗?言语恣意妄为,作为一门宗师,为打击其他学派,尤其是儒家,竟捏造盗跖等文来侮辱孔子。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倡导:人们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完整的家庭,可能一场自然灾害、意外或战争就可以毁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世上还有许多的孤寡鳏独者需要得到社会大众的关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历史小故事,还望大家有所启发。

一日,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老翁走到张良身边,故意把鞋脱落扔到桥下,然后,傲慢地对着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不满,违心地替他取鞋。这时,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好歹是贵族之后,何尝受过这番羞辱,心里真想挥拳揍他,但仍强压怒火,跪着帮老人穿好鞋。没想到,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后来,张良就收到老翁的兵书,助刘邦夺了天下。

张良替老者穿鞋

老人与年轻人的座位之争可以休矣。

老人应体谅年轻人的辛苦,主动避开其上下班高峰,而年轻人也应力所能及地让座于老人。一让一受之间,何不让传承了几千年的尊老爱幼之美德在吾辈手里继续发扬广大呢?您说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