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YT母子俩约会。
将近一年没有见过小伙子。成了中学生的硕硕,眉眼中多了稳重。
前面的交流看似随意,其实一直在捕捉机会切入教练。话题从上课时妈妈的分享开始,逐渐步入正轨(妈妈懂的)。我回顾当时分享环节的规则时,硕硕忽然问道;“4月,是每个4月还是刚刚过去的4月?
一阵惊喜中,我问:“这是个好问题,我猜当时我们都没有想到还有其他可能性。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小伙子话匣子自然打开了。很快,他自然而然地分享起妈妈当哑巴的故事。上周五,接他回家的路上,妈妈想多听他说点学校发生的事儿,他想多听一会儿故事,两个“多”和两个“少”的冲突出现了!
我问:“爸爸知道妈妈当哑巴的原因后,会怎么看?”
“爸爸就说我又欺负妈妈了”(这个和YT分享的“惊讶”版的故事,底层逻辑一致。在他们家里,夫妻关系排在亲子关系前面,夫妻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观念一致)。
“哦,那你给妈妈说多长时间话,你觉得不少呢?”我问硕硕。
“哎呀,我妈就喜欢讨价还价。我也不知道她想让我讲多久,有时候真是没啥讲嘛”
原来妈妈喜欢讨价还价,那就我来作证,来定个一口价,一个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回家路上分享和听故事时间分配的协议。
按照SMART原则,娘俩很快便达成一致——
1、分享时间,不低于10分钟
2、分享内容,围绕老师、同学、宿舍、食堂、运动几个方面进行
3、妈妈也参加分享,可以分享有爱的故事
关于分享内容的部分,捎带着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你看出来没有呢?冲突变成合作,首先要看到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娘俩各有一个关于“多”的内心期待,所以有技巧地把“多”变成“少”,从而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