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作家丁立梅被读者誉为“最暖人心的作家”,多篇文章被设计成高考、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有文章入选中学课本及中等专科院校《语文》教材。
丁老师的散文特点十分鲜明——意境凝练新颖,篇章精致小巧,语言清亮活泼,格调清新悠远。她喜欢“用音乐煮文字”,而她文字的本身,就是抚慰心灵的轻音乐。最近以抄丁老师的散文来静心,纯手抄,与捧着阅读很不一样,堪比抄佛经的功用,却又比佛经有情趣。
夏去秋至,但南方炎热依旧,栀子开在夏天,今天就一起来领略丁老师笔下的夏日情趣——《栀子同心好赠人》
01 开篇破题 首尾呼应
阅读丁老师的散文最初的印象,莫过于她拟的标题,或直接引用诗句,或诗意哲理暗含,或直陈其事生动醒目,无不富有情趣与吸引力。
这篇散文开篇就破题,扣一个“赠”字。作者开门见山写到同事办公桌上有一朵栀子花,而同事立马慷慨赠送,还说:“回去养在水里,连水都是香的。”栀子的香,妇孺皆知,这里一下子引起读者共鸣,栀子花的香气,似乎已穿透纸背扑面而来。
在结尾处,作者又解题,解“同心”二字,首尾呼应,情理通畅。这篇散文的标题选自唐韩翃的,“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栀子花在古时又被称作“同心花”,它即象征友谊,也象征爱情,很多文人都写过栀子花,作者这里的解题,取“友谊”之意,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送的人欢喜,收下的人也欢喜,就叫同心,文到此处,读者释然。
02 选材别致 意境新颖
既然那么多人都写栀子花,如果不下功夫巧妙取材,势必雷同,否则千篇一律,无甚新颖,读者读趣必然不高。
这篇散文选材别致,新颖跳脱。它写老太太爱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年人也不例外。而写老太太爱花,不写日常,写了老太太临终前对子女的嘱托,叫放几朵栀子花在她身边。这样的交代,是何等的爱花入骨,区区一百来字,就将一个爱花老者对栀子花的喜爱刻画得深入骨髓,令人动容。
其实老太太爱的岂止是花,更是一种对生命另类的解读,一种生活的态度,从容淡定,又情趣盎然。老太太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爱花就是爱生活!
还没完呢。作者接着笔锋一转,又引用唐人王建的诗句,截取了一段古代妇女又忙又闲的生活横切面。妇姑们养蚕忙,可再忙也要懂得劳逸结合,这不,歇气时,围在窗边,看庭前一树栀子花开,花开着,日子过着,手下忙着,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节奏加快,疲惫之余,不妨学学爱花的老太太、诗里的妇姑,还有对生活细腻体味的丁老师,放慢节奏,于我们的身心都有益。
03 布局巧妙 详略得当
一篇文章包含的知识很多,如果事无巨细一一描写,势必繁冗沉长,且主次不明。丁老师的散文精致短小,几百到一千来字,情感抒发点到为止,读完意犹未尽。这就涉及到素材的选取。
作者布局丰满,构思舒卷自如:文字事关同事送花,老太太爱花,诗歌里的妇姑赏花,还有自己本身对花的赏析,既有生活的实例,又以诗歌进行点染;又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详写老太太和诗歌里姑娘妇女的赏花,略写栀子花象征的友谊和爱情,紧扣生活情趣,作者立意读来一目了然。
04 叙议结合 态度鲜明
散文也是一门叙事学,这是散文作家彭程先生提出来的。所以“叙议结合”,是散文一直以来的手法。
作者先叙述同事送花,随即扣了一个“香”字,生发议论,说栀子花花香虽浓烈,“却不惹人轻视,大俗即大雅。只是能把大俗变成打雅的,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而作者认为栀子花做到了,这是栀子花的本事,因为没有人不爱栀子花的香味。我就不止一次看到过男子在街上卖栀子花。
行文到中段,作者写完姑娘妇女劳逸结合,又有了自己的态度:这是尘俗里的小温情,它给平淡无奇的日子和人生,涂上浓艳一抹,让人咂摸不尽。
05 小结
散文《栀子同心好赠人》,作者以一贯的巧妙构思、婉转灵动的抒写,饱含对生活的热情,从栀子花的香,写到栀子花的美,进而生发哲理情思,行文流畅,布局巧妙,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如品香茗,如饮陈酿,如赏花卉。文尽而意远,掩卷却依旧爱不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