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感受到了哲人所说的,说话是一门艺术,倾听更是一门艺术。常会有朋友和家人因心情不好,向我们倾述焦虑。而我最本能的就会去安慰,想尽一切语言,找出各种事例来告诉她,你所担心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等等。所有的劝慰都是发自内心的,也是对超级紧张的人,才会如此费尽心思地想办法让她宽心。 常常是人家发一条信息,我会很用心地回复好几句,还都是挺大段的那种。觉得这是一种责任,就想多说几句,好能最大程度去缓解她心里的压力

最近的一段经历,让我反思,其实不然。尤其是通过微信文字这种方式,尽管发出的信息是逐字斟酌,但对方接受到的情感,却因人因时因心情而异。从心理学上讲,倾述的人想要的可能只是一份倾听,一个树洞,再或者就是一份认同。而我们所想到的那些宽慰的语言,在对方看来,可能就变成了说教。归其原因,还是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那些类似鸡汤的话语,感动的可能只有我们自己。每个人都不想被别人改变,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有事情,都是要自己想明白了,才有解决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家长严加看管能提高的,我们的事业也只有主观有意愿才能有建树。
在不能给予具体的帮助时,我们要做的可能就是安安静静地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