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月相》这一课我们已经上了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关于这一课还是在纠结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我自己上课的方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月相是变化的,不同的夜晚月相可能不相同。
2.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月相。
2.会记录和描述月相变化的过程。
3.能发现月相是逐渐变化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对观察记录月相等活动感兴趣。
2.能坚持客观及时的记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月相变化现象。
难点:组织和督促学生进行连续的观察。
这一课的相关内容在老教材上是六年级下册一课,整体感觉现在这套新教材的难度和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升。
实际上这一课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可是最近一个月成都的天气情况确实很难得见到月亮,所以在组织学生实际观察和连续观察上是有难度的。虽然很多学生知道月亮有圆缺,但是对月相的变化规律是很模糊的,更不知道怎样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月相等科学记录方式。
在这节课中,实际观察是用一些视频和图片来代替,所以学生整体上是知道月亮的变化规律,但是对于上半月和下半月的月亮亮面不太能区分清楚。记录月相部分,学生一开始出现了用涂黑表示亮面,出现理解错误,后面上的另外几个班有所强调出现此类情况就比较少。但通过此问题也看得出来这个绘画对于学生来说较抽象。我不知道老师们是怎么处理的?在活动手册上做一个月的月相记录,其实如果能按实际观察可能学生会记录得好一些,因为基本很少有月亮,所以我还是让学生们按照规律画了下来,不知这种方法是否妥当?老师们的处理方式是怎样的呢?感觉这节课的效果不是很好,这些规律是自己强加在学生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