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就到了适合谈婚论嫁的年纪,好像踏出校门还是昨天的事情。身边的好友一个接一个地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电视剧和社会新闻里狗血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婚姻依旧是美好的。
生在晚婚成性的家族不知算不算幸运。年近40才成家的父母,对我的“人生大事”并不在意,反倒是他们的同事、亲戚更为上心。我并不排斥相亲。于不喜搭讪的我而言,相亲是一个很好的认识圈子外异性的渠道,因此我很感谢他们的热情。
每一次相亲,都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你会发现,理想中自己能够接受的事到了现实中却很在意;比如你引以为傲的那些闪光点,在异性眼里是不值一提……在一次次与异性的接触中,慢慢修正心目中“理想伴侣”的形状,一笔一笔,刻画得愈发清晰……奇怪的是,相亲次数多了并不会让你降低要求向现实妥协,相反的,至少对我而言,会更加坚持自己的喜好,更加明确哪些是自己绝不能接受的,哪些是可以妥协的。这似乎更像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
我为数不多的相亲经验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在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遇到了合适的人,或是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对方没有准备好,又或者客观上很合适却擦不出火花,都有可能让两个陌生人再次成为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似乎并没有人愿意在一段相亲的关系里花费很多耐心,耐心地去等待一个人成长,去磨合,去适应……我们更愿意把宽容和忍耐留给同事、上司、客户,一些相熟而不够亲密的人。
比起一些外在的可以度量的物质条件,其实无形的条件更为苛刻。比如价值观、金钱观、比如审美、对关系进展的共识、心里边界的把握、甚至可以是笑点……如果只看中房、车这些,结婚可以是很容易的。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相亲对象,自认为已经有了独立婚房和车,就已经具备了结婚的条件。在我拒绝他之后他发出了“为什么现在的女孩子都不要现有的果实,而只在乎有趣的灵魂”这样的感叹。要知道,房和车,女孩子,也是可以有的。
把婚姻当作一场买卖,抱着这样想法去相亲的大有人在。似乎男方只想要一个稳定的性伴侣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女方更想有物质上的保障有个“靠山”。基于这样的共识而结合的婚姻未必不幸福,但至少不是我想要的。
每一次相亲都好像打怪升级。在与未知的灵魂的碰撞中,更加清楚自己的形状,清楚自己的优点、清楚自己的不足。也会有被拒绝的情况,会难过,会失望。难过并不是因为喜欢对方,而是因为泛化了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认为自己不够有女性魅力?认为自己情商不够高?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别人的否定,就像一面不得不面对的镜子。起初你会因为镜子的破碎而伤心,觉得镜子里的自己丑陋无比,而后学会了死命地盯着它看,看到镜子里奇形怪状的自己也依然觉得满意为止。不知道什么时候,镜子上的裂痕突然就消失了,就好像愈合的伤口。那个时候你就知道,不会有人砸得碎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