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识人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有感。

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 德鲁克说:

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这是德鲁克对"管理"最为精典的定义。

身在管理岗位上,没有擅用、分配和整合资源,就是一个不会创造价值的管理者,当然就不是一位尽责、尽职的管理人员。

身为管理者,以后勉励下属的时候,别再说:「你要好好努力」。这种说法已经不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接收。

因为,出不了结果的努力,是没有功劳、苦劳可言,肯定辛劳更加疲劳,那都只是低水平的“劳动”。

管理不对努力、勤奋負責,
只对绩效、结果、贡献负责;

直接产生绩效的是"能力",而不是"态度"。态度好是令人印象好,是个人修养到位;态度好,能力虽不足,尚可提升改进;态度好却没能力,也不是企业想要的人才。

只有把态度转化为能力,更让有能力者具备态度,这是管理者在带人这块的挑战。

因此,谁产生绩效,谁就最重要。有能力而绩效不达标,需要检讨复盘以升级经验。

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

对绩效承担,对结果负责,
必须明确任务、使命必达。

管理者要承担的责任~

就是①让人没有机会去犯错误,②让态度转化为能力,③让品德转化为才干、创造绩效。

在执行层面的管理者,

把工作做完、做好了,这只是二流的管理者。因为,不一定符合公司要求的指标,也许已超过期限时效。

要把工作做对、做到位,才算尽职、尽责的管理者,更是一位一流创造价值的管理者。

要成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①你的工作有做完、做好吗?②有做对、做到位吗?

管理要做对:

第一、要认清并认同管理的本质。

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管理者能夠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是来自于他的善意和耐心才愿意包容。

管理者的尽力~来自本分,
管理者的尽心~来自善意。

对下属因无知而犯错、在工作上因做不到位产生无力感,我们能夠同情并给予指导,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愿意为领导、为同事、为顾客服务,这是一种善意;

愿意帮助伙伴、改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也是一种善意。

以此为初发心,来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和潜能。管理者要做到的是,

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

一位管理者在团队里,每到了一个时间节点要问自己:在这段时间工作的我,有没有贡献?那我的贡献是什么?

“有贡献”的定义是~

你所负责的工作有绩效、有结果,
你创造了你的存在价值。

管理要做对:

第二、要开始设计管理系统。

一个好的管理系统,必须包括三个部分,怎么赚钱、怎么花钱和怎么分钱。

好的管理系统,可以使坏人变好;

坏的管理系统,可以使好人变坏。

管理要做对:

第三、"学会识人,用人要疑,疑人要用"。

那就是要因事用人,不是因人设事。知人善用,扬长避短,把合适的人放在该摆的位置上,叫适才适所。

所谓的"不合适",不适才就是大材小用,小材大用,大材错用。

所谓的“合适”,就是

领导人要能识人,选对人。

看一个人,我从三个方向来读他,这是我选人、识人的标准:

一、性格、品性和价值观。

探讨的是这个人的"个性和心性"。

「个性」即做事的規律性。个性成熟稳重或虛浮忽悠。完事后,我会让他自己做一个流程(再改进)总结。

再者,与人互动的對待,初心是如何?心性就是你的本性到底是善是惡,是耍机诈,还是把吃亏当吃补。

二、能力:

他有能力,但看①他是做事的力度如何?②与人互动协调的能力如何?③在有限的条件下,集结汇总资源的能力如何。

三、态度:

從行、住、坐、臥來观察:在待人处事上自己是用啥标准。我会与他吃饭、喝茶或喝咖啡。

想要培养这个人的初期,我会邀约他做短期旅游三五天。

"态度"是一种形式,这东西呢是只能体会卻是無法教会的关键人生本事。

这一点就是识人的窍门,你必须用心观察,而不是只用眼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