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往后读了一些读完了第二章的引言部分(2.1 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 之前)。虽然读的内容不多,但感觉自己的感悟与想法比之前相同多内容的更丰富了,更是体会到了读书的优势所在,相比于影音作品,书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自主选择与时间,我们可以跟着自己的节奏来,我们自己就是“导演”,读到比较好或不懂的地方可以停下来思考归纳,而不必赶后面的进度。
我今天读的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4 一个产品经理的-1到3岁,作者回忆了自己从入行开始的经历,按照时间线来,同时时间的顺序很多时候就是事情发展的内在规律,循序渐进就要这么来的,所以这个时间线同时也是本书的架构框架。今天读的第二部分就是时间线上的第一块“需求”,名为“一个需求的奋斗史”,引言部分虽然短但却是一章内容的精华。下面是我几条读后感。
1. 练好思维方式,“学会”学习。很认同作者的一个说法:上学只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专业就是找了一个特定的领域来练习思考的能力。这几年,尤其是今年,越来越觉得其实很多不同领域的问题,解决具体方法虽然不同,但是解决的思路都是很相似的。优秀的人都具有思路清晰逻辑可靠的特点,即使不是自己的领域,也可以把问题按照思路拆解为一步一步的小问题,而前几步的小问题几乎都是没有专业知识也可以解决(或依靠搜索引擎),拆解到最后的几步才是专业性的问题,这时候再求助于专业领域的人才。而生活中许多人一拿到问题就觉得很专业认定自己不会,拿一个很宏观很大的问题去问别人,举个不知是否恰当的例子,做番茄牛腩,思考的人会自己查了菜谱买菜,做的过程中遇到琐碎的点再去求助厨师,而不思考的人可能一开始就直接问厨师要怎么做。
2. 文中作者写到了自己阿里求职的“意外”过程,我认为并不是意外,并认为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点。虽然作者说笔试很多不会答得不好,但我注意到作者说编程题是写了思路的,虽然没写出完整的代码,想必这个思路应该是清晰的,所以即使不会专业的,但是仍然可以思考啊。而且作者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甚至可以带领节奏,“他们一问我技术问题,我就说这个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面试的时候经常容易被面试官牵着走,只回答提问,其实我们可以顺着提问转到自己的想法上。除了面试,日常的交流应该也是这样,这样的聊天才会更有趣。
3.总结下作者的经历:入行前学生物;入行前半年打杂菜鸟;入行半年后思考“怎么做”;入行一年开始问“做不做,做多少”;入行两年项目管理与团队合作;入行三年上升至战略与修养。这些过程我未来也都是要经历的,任何一步都无法跳过,即使有别人指导也还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即使我现在看很多产品的书避免了一些弯路,还是有很多槛要自己迈,不要想着跳过基础工作的过程(先摆正一下自己的态度哈哈)。中间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说产品经理不可能对某个产品从一而终,总有一天要离开。因此,不能让产品少了自己就不行,于是在项目渐渐成熟的时候就要主动定规范和流程,把自己手上的工作一点点分出去,从而使自己可以安心做其他事情同时产品也能正常运营。其次,作者总结产品经理四个关键短语“爱生活,有理想,会思考,能沟通”,我认为总结的很好,概括了产品经理的工作各方面,敏锐观察生活,相信好产品可以改变世界,思考产品、需求、用户各方面,沟通项目团队各方。最后,作者总结的全书的结构图和产品经理的生态系统很巧妙。
摘录两段作者的阐述。“第1章“写给-1到3岁的产品经理”是全书的引子;第2章“一个需求的奋斗史”讲需求;第3章“项目的坎坷一生”讲项目;第4章“我的产品,我的团队”讲团队;第5章“别让灵魂跟不上脚步”讲战略;第6章“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讲修养,作为全书的小结。有一天,我盯着这张图,越看越觉得它宛如一个生态系统(如图1-12 所示)。用户是我们的云,提供水汽,通过需求过程的催化,水汽凝结成雨,项目为河流,雨水从中流过滋润大地,我们的团队如同各种动植物在其中促进整个过程,而战略就像太阳的阳光一样驱动着整个循环,所有这些的根基就是大地,即产品经理的自我修养。”
4. 需求的引言部分,我总结出来两点感悟。首先,用户需求不等于产品需求,我们要根据性价比将前者转化为后者。这个过程就是需求分析过程,需求的性价比主要考虑需求的基本属性、商业价值和实现难度,需求分析之后将资源分配给性价比高的需求。“少做就是多做,要有意识的尽可能多的放弃”。其次,对产品经理来说,发现问题并设法转化为任务来解决更重要。问题转化为任务我认为有点类似我1中说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这才是考验产品经理的点。
不知不觉竟啰嗦了这么多,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养成读书的习惯,并且坚持日更✊这两个习惯真的都在慢慢改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