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由迎神赛会到自己家附近成了尾声的遗憾说起旁征博引介绍了古书上写的热闹的富有特点的赛会情形。
接着写自己的期待,这是当时“所罕逢的盛事”,因为平时生活单调对外出去看戏充满了向往,那种急切和无奈的心情呼之欲出。在介绍五猖会的内容时,是成年鲁迅的眼光,含有些许嘲讽的意味。
偏偏在这个时候,“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父亲让我背完一段书再走,他忐忑而不安地背,梦游似的背完了,再去看戏时,已经失去了开始的兴致,结尾,鲁迅说,我至今还诧异父亲为什么要在那时让我背书。
成年后的鲁迅不应该不知道父亲这样做的原因,他在文中是有铺垫的。“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是给当.局所.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及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由此可见,父亲估计也是受了娱乐不“高级”的思想,故意煞风景一样破坏鲁迅兴致勃勃的劲头,而没有考虑当时的鲁迅只有七岁。
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很有形象,比如在无奈地背诵的文章时,引用了几句拗口深奥的语句,说明难度和无聊。比喻自己当时的处境“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生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皇之流’钳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侧面描写也生动传神。
背书前,“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背书中,“应用的物件已经办完,家中有忙乱转成转成竞静肃了。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书,而且背出来。”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背书后,“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像何不走去?工人们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父亲家长制的作风,一言堂的权威,其他人的爱莫能助,儿时鲁迅的天真可爱,当时的心急如焚,欢欢喜喜到沮丧无趣的巨大反差,都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