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的其中一篇,说到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和“严”?文章中李老师举了两个例子来诠释“宽”和“严”,其实很多老师都有对如何教育学生产生过疑惑和迷茫,包括我。有些老师常说:“现在的孩子真是难教,宽不得严不得,轻重不能说。所以,摆在教育面前的又一新课题是:学生到底怎么教?许多老师可能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往往呈现两个极端:一是总认为学生问题太多、太难教,甚至是无法教;二是一味迎合学生,不管对错什么都是学生好。这两种态度都会使得我们与学生不能进行有效地心灵沟通,以至于最后代沟加深,让我们的教育常常难以奏效。可见,面对学生,我们其实并没有深刻理解教育中的宽严之道,甚至曲解了宽、严的真正内涵。那么,该怎么理解教育中的宽与严?又如何度量宽与严呢?
想要度量“宽”与“严”要首先知道宽容和严格在教育中的意义。我觉得宽容是种美丽的教育。“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这是著名作家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一书中描述的,这就是宽容的魅力。英国教育家密尔顿也曾说:“一个完整健全的教育能教导人以公正、技巧和宽大的胸襟来处理各项事情”。因此,当我们在多次教育学生都难以奏效时,不妨试一试宽容教育。相信这种教育方式,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那什么是宽容呢?宽容是一种仁慈和关爱。如果一个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拖拉拉,不及时完成,考试成绩极低,同学看不起,老师瞧不上眼,那么,他肯定会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一步步的走向深渊。但如果你细心观察这位学生,他也许并不是一无事处,比如他可能爱劳动,乐于助人,音体美成绩非常好等,如果教师能对他的优点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并对其缺点做以调查,找出原因,耐心教导,让全班每一位同学都伸出援助之手,都献出一点爱心,我想他一定会走出低谷,那么,你的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解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和睦相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这条原则同样适用。
宽容又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我们的心里要容得下每一位学生,学生出现过错时,应循循善诱,不能与学生斤斤计较。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有力量。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师也是人,但同时他又是教师,而教师这一行业要求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就是要自制”。宽容也不是有意的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
宽容也是一味良药。我们的宽容在某种意义上是治疗学生思想疾病的良方,同时,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强思想感情交流,如果老师认为一个学生是璞玉挥金,缺的只是雕琢而已,那么,教师的宽容会使他自律、自策,他会真的成为一块碧玉。当然,宽容也不等于纵容。宽容也是需要原则的,宽容只是更多的理解孩子,当宽容失去了原则才会变成纵容。所以,我们要做到,选择不让步,是非面前不糊涂。
而严格是老师的一种责任,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但是想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需要宽严有度。一直对学生严格,可能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先起到示范作用,坚决不为,以榜样力量去感染学生。有句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从影响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学到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
想要把握“宽”和“严”的度就要知道什么是“宽”和“严”,知道之后就要看每个孩子的性格脾性,对症下药了。也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具体方法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而“宽”和“严”就是“刚”和“柔”,我们要从了解每一个孩子开始,找到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刚柔并济,从而达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