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个性和天赋。
每个人又是相似的,逃不开刻在基因中的人性。
多数人普通又平庸,尽管我们内心都向往独特,可背后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们使劲拉回平凡。
这股背后的力量,就是人性的漏洞。
1、缺乏了解,随波逐流
北京一家连锁餐厅做过一项实验,经理给某些菜品打上最受欢迎的标签之后,这些菜品接下来的点单率都明显上涨。
而且有一类客户更有可能按最受欢迎程度下单,那就是不常光顾,对餐厅不熟悉的群体。
正因为不熟悉,所以看看大多数人都怎么做,以寻求社会认同。
《影响力》一书对此解释说,在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时,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社会认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网购时,我们都倾向于根据其他已购客户的评价决定买不买。
高考填志愿,哪门专业更热门哪个行业更多人选,就跟着选那门,也不考虑自己是否合适。
然而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吗?
它只能最大限度地确保我们的安全、稳定,同时它也抹杀了个人的独特性。
越是贫穷越是普通的父母,越是希望孩子有出息。
而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富起来,只能选择大多数人的选择——好好读书、考清华北大、找一份出色得体的工作……
别的父母给孩子报奥数班学钢琴,自己家的孩子也来一份。别家父母给孩子安排出国留学,自己孩子也要留洋……
当父母将教育都外包给学校,孩子们如同流水线上的产品批量生产包装,泯然众人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2、想走捷径,把决定权交给别人
有一位研究者曾给22个不同病科的护士站打去电话,谎称自己是医院的医生,并要接电话的护士向指定病房的某个患者用20毫克的药。
尽管这种药本身是没通过批准的,而且剂量明显超标,护士也从来没见过打电话的这位“医生”,但护士还是直奔药房,按吩咐照做。
可怕的是,听从假医生吩咐的正规护士比例高达95%。
这只是研究者一项实验,但也证实了在医生的权威面前,护士的专业知识不起作用。
甚至对方不一定是真权威,只需出示权威的象征也能让人轻易顺从。
不可否认,服从权威人士的命令可以给我们带来实际的好处。
听话懂事的孩子更能得到父母的喜爱、老师的赞扬。
听从命令的员工更容易保住工作留住饭碗。
另一方面,权威虽给我们带来宝贵的捷径,但盲目服从,会让我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父母说这年纪该结婚了,即便对婚姻并不了解也匆匆踏入相亲的大军,找了个父母还满意的对象草率成家。
专家说最佳生育年龄是22-30岁,哪怕心理和经济上还没有准备好,还是选择当了父母。
等撞上南墙,生活如沸腾的热水般煎熬,才知道,没有合适结婚的年纪,也没有该生育的年纪,只有该为自己负责的人生。
03破局的关键
跟随大多数人和服从权威在很多时候都能奏效,帮助我们做决策,因此也没有必要刻意抵触。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什么时候该服从该随大流,什么时候该保留自己的想法。
1)确保信息来源或权威的真实性
卖家都知道好评率会影响到消费者是否购买商品,于是会安排虚假好评。
某些商家在开店期间会安排托儿排队,制造商品抢手的假象。
骗子的电话中会谎称是客服人员或者警察,设法骗取钱财。
这些伪造的假象会影响我们的判断,我参考信息的时候也要质疑它是否真实。
2)关注与自身的适配度
即便信息来源是真实的,我们也得意识到我们的决定不应该仅仅建立在“其他人怎么做”的基础之上。
哪怕对方在某一领域具有杰出成就,也不代表在别的地方给出的建议就正确。
一个想要创业的人,打工者给他的建议多半是不要创业,还不如创业者给的建议。
父母的婚姻本就不幸福,听从他们的婚恋建议只会让你复制不幸。
想要解决眼前某个问题,就去找这个领域的专家或成功解决过此难题的人。
向成功人士看齐,才能越来越接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