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号的时候赵文杰老师拿来一块小木板,他说:丘老师,你给小院刻个小牌匾吧。
我一看这木板应是平常那松木,质地松软,密度不高,容易刻出丝,不是刻牌匾的料子。不过既然拿来了,我总不能拒绝这点小事吧。
于是,我问道:这里有木刻刀吗?
赵文杰老师:没有。用那篆刻刀不行吗?
我:篆刻刀刻石头还行,这木头刻不了,得用木刻刀才行。(我顺便拿篆刻刀刻给赵文杰老师看)
……
过了些许,我脑海呈现了刘惠国老师的事迹。赵文杰老师走后,我对着那块木板思忖了会,看到旁边有介刀,灵光一闪:“诶!这木头这么软或许能用介刀来刻,随即拿起介刀在木板背面划了几道痕,不好掌控力度,但能”割“出道道来,然后再拿起篆刻刀,以印床当锤子,凿了下,试试看能不能刻,结果还真行啊,就是底处理不平,刻后那木纹的丝参差不齐。
这让我看到刻匾有望成功的希望,于是开始在小木匾上画菱米格,身边没有尺子,就目测了下,把它分为四个方块,这样画不准,还是得找把尺子,搜索了下小院,最终在库房发现了一把施工用的三角尺,按原定目测的位置量好尺寸画好乾坤格,画好一看左右留空大小偏差有些明显,不过也还过得去吧,正要下笔时,脑海又浮现了教授所谈的“工匠精神”,首先要有工匠意识,没有差不多的概念,一次就做好,最终还是用砂纸磨掉重新量好尺寸画格子。
画好菱米格,这字也是问题,自己写的毕竟还是没有那么好看,想到教授题写过“伏羲云书院”,想试试看能不能在官网找到这个题词的图片来参考,最后找到常用汉字歌那个封面,有“伏羲”二字,而且还是带乾坤格的,太好了。小院两字一时间也没地方找,就凭借自己的书写经验和印象来写,褚体秀气,我想刻牌匾还是魏碑要大气雄强些,在教授褚体的基础上将笔画改为魏碑的写法,最难是“院”字,没有参照,平时也少接触这个字,想着写出魏碑的中宫收紧,疏密对比强烈,在结构上以菱形格为参考,结合人体比例,圆的规律。写完自己还是蛮得意的,小有成就,心里美滋滋的。
然后用介刀将每个笔画用“双勾”的办法先“割”出来,这样在用篆刻刀去凿就不会伤到笔画的边缘了,难就难在流畅的在木板上用介刀精准的“双勾”,总是会跑刀。琢磨着怎么让它能完整的将笔画“双勾”出来,在“割”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是慢慢的“割”,一小段一小段的“割”就会精准些,不过那太慢了,很是煎熬,后来又一不小心晃了刀,使我有了灵感,诶!要是将“涩势战行”的笔法运用到这里来呢?嘿嘿,被我搞定了,很轻松自如的可以用介刀在木板上“双勾”了。双勾完,开始拿篆刻刀凿。还真管用,这样不会“牵连”到笔画以外的木板,一凿一个准,篆刻刀看似小,其实凿起来也不慢,三个小时左右就能凿完四个字。
凿完后,底边的处理是个问题,参差不齐,有些小“窟窿”还没法补,设备齐全的时候还有腻子粉可以用,现在只有一把刻刀可以修,幸而找到粗糙的砂纸,辅以刻刀修饰,达到了较理想的效果。这边买不到颜料,赵老师带回了油漆,填字用的他买的是快速喷雾型的,我们这匾的字还不适用这种喷雾型的,后来就想看能不能把他倒出来用,先统一喷到小杯子里,再用画笔来填色,油漆的使用也是想了办法的,为了能赶开班前挂牌,我们就想着让他快点干,拿来热风机,发现这是加热融化油漆的,越吹越难干,改用吹风筒,发现也不管用,最后还得老老实实的将油漆调的稀一些,干得快,多上几遍就是了。
当我看到许琳懿老师发美篇中有小牌匾的效果图时,霎时间没有了成就感,再次走到小牌匾前,端详着那小牌匾,我发现“伏羲”与“小院”风格不太趋于一致,对照字帖与自己书写区别还是有些明显的,“院”字上部也显得挤了些,今早教授看后说“伏”字大了些许,要知道我可是参照原样大小来临写在木板上的。
事后反思,在“小院”二字上还是没能做到工匠精神,要是不贪方便,不求快,花些时间找出样字参考,在章法布局上加些个人思辨,不照搬照套的话,这个小木匾就会刻的更好了。
一个人的改变,首先是思想的转变,从而影响到行为。刻匾事虽小,但从中蕴含的思维习惯,做事态度是一样的。我们只有在思想层面,对必胜的秘诀武装自己的头脑,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才有可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用出来,才能时刻对照自己,不断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