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帛书本中,“与善仁,言善信”为“予善信”,“善利万物而不争”为“善利万物而有静”,“夫唯不争”为“夫唯不静”。
解析
人最好的状态,便是像水一样,因为水非常柔弱,却又异常刚强。
但是为什么像水一样之后,人还要效法地呢?地为什么要效法天,天为什么要效法道,道为什么要效法自然呢?
水承载着万物,却也被大地承载。水是不能够承载住一切的,当一块石头沉入水中时,水虽然会泛起涟漪,但也会重新平静下来。人也是如此,人在承载着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承载,人是不可能承载住一切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内心虽然会泛起涟漪,但也会平静下来。
大地努力的承载着一切,但是当承载不住的时候,也会坍塌,但是坍塌之后,就再也回不到坍塌之前的模样了。所以人要向大地学习,努力的承载着一切,但是不用做到和大地一样,不要使自己的内心坍塌到回不去内心未坍塌前的状态。
天不会想着承载一切,可以被天承载的,天便承载,没有飞翔的能力,天便不会承载,所以天不会因为承载不住而坍塌。所以地要向天学习,努力使自己不会坍塌,但是不用做到和天一样。
最初的能量“有”,寂静无声,周而复始的运动,万物皆因为它才能够蓬勃发展,它却从来没有和万物说过什么。天却会说话,狂风骤雨皆为天的言语,皆为天在抒发内心的情感,所以天也要像最初的能量“有”学习,但是不要做到和它一样,一点声音没有。
最初的道“无”之中,什么都没有,它也没有主动做过什么,却成了万物的宗主,拥有了一切,最初的“有”也要学习“无”的无为而无不为,但是不用彻底做到和“无”一样,该运动还是要运动,该想为万物之先还是要想为万物之先。
人是“有”的一部分,人可以做到“有”的无为,却做不到“无”的无为,“有”中有敢为天下先,有想为天下先,有不敢为天下先,有不想为天下先,所以人是做不到“无”的从没有想过为天下先的。
人做到像水一样就很好了,再学习一下“天”,“地”,“有”,“无”,这样就很接近最初的道,“无”了。
不要彻底的安静,不用彻底的做到不想为天下先。当内心有想为天下先的想法时,也没什么,想便去想,做便去做,再次回到不想为天下先的状态就可以了。
包容一切,包容不想为天下先,也包容想为天下先,包容上德,包容下德,包容不德,如此,才做到了天人合一,而没有什么过失。
(备注:建议从第一讲依序阅读)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禁止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