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为什么你就是不听呢?”“你要在同一个坑里跌倒多少次,才能长点记性啊?”这些话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
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在同一个问题上屡次犯错误时,不少父母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朝孩子怒吼,或在孩子的耳边“念经”,认为这样就可以起到警示作用,就可以改变孩子的一些行为。而实际上,总是事与愿违。
有一次,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刚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让人很感动,于是准备捐款。
10分钟过后,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点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最后,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由于气愤,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拿了2美元。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避免超限效应,从而达到所期待的教育效果呢?
1.给孩子布置的任务要简单、具体。
父母给孩子布置的任务一定要简单、具体。比如,父母一开始就要表明“我只讲一点”,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轻松又容易完成任务。如果布置的内容太多,无论多么好的意见,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想认真地听。
2.注重激励过程,而不是比较结果。
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肯定孩子付出努力的过程,就能充分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不仅能够拉近亲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能够彼此容纳、沟通的氛围,还能使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3.批评要针对事情,表扬要具体、可信。
父母对孩子进行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而不要针对孩子。因为有时孩子做事的动机和愿望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当。
表扬孩子时要善用描述性表扬,也就是用具体的言语描述欣赏孩子的哪一点。比如,“你回家的路上都是自己背书包!
4.比较级的说法,孩子更愿意接受。
有时父母对孩子没信心完成的事情,可以先指出其中一处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然后说:“这个地方,如果这样做会更好一些使用这种比较级说法,会使孩子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父母须知:对于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 不要抓着不放,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训、批评孩子。对于错误,只批评 一次就够了。无论父母的出发点是多么正确,多么为孩子着想,一旦触发了超限效应,在孩子那里肯定得不到正面的回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