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一天性中蕴含着生长的需要和生长的内动力。儿童的游戏水平,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发展水平。我们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幼儿园教育应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鄢超云教授讲过,对儿童观察、解读和支持的结果,一定是让儿童成长最大的受益者。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对儿童的观察应当充分,坚持看见“所有儿童”和“儿童所有”;我们对儿童的解读应当站在儿童视角而非成人视角;我们对儿童的支持则包含情感回应、环境支持、教学引导,有时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和儿童待在一起,也是对他们很好的支持。
虞永平教授指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的权利,是儿童获得经验、感受快乐的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自我修正,促进儿童的思维与环境进行主动交流;游戏能提升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出的能力可以迁移,用于其他活动或生活中,帮助他们学会更灵活地解决问题。游戏三题:一题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规程》《纲要》以及政府文件都强调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儿童学习与发展、呵护儿童天性和精神世界等诸多方面而言,游戏是必要的、重要的、主要的,且是不可替代的活动。很多研究表明,游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缺乏游戏就缺乏健全的童年,有游戏的参与才有真正有效的儿童学习。游戏涉及到儿童年龄及发展水平、空间、材料、教师等,我们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灵活应变,针对特定的情境,采取适宜的回应和支持策略,尤其要避免“模式化”“一刀切”的现象。二题是游戏环境与儿童发展。大部分儿童游戏是需要空间、材料等环境支撑的,空间的适宜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能够保证儿童更多地投入游戏之中。游戏中,我们要关注儿童对归属、掌控、独立和慷慨的需求,那些有归属感的儿童知道“我被爱”,有掌控感的儿童知道“我能成功”,有独立感的儿童知道“我有能力做决定”,有慷慨感的儿童知道“我有一个生活目标”。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与儿童互动的指导框架,通过创设环境,计划课程,从而避免儿童受挫。三题是在民间游戏中传递文化精神。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感知和理解文化,主要不是依靠文字阅读,而是通过操作、尝试、欣赏、制作、表演、交往等活动,通过直接经验来感受和理解,比如绘本、童谣、民间游戏、儿歌、动画等形式。文化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我们在为幼儿选择民间文化内容应抓住这几个主要原则:可理解,能感受;可实操,有经验;可把控,正能量;有条件,有资源。
总之,游戏是儿童发展所必须的活动,要确保儿童的自由游戏时间,将游戏精神融入幼儿园课程;要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游戏;要在游戏环境创设上下功夫,更多体现儿童的意愿和参与,更多体现儿童的主动、投入和创造;要注重明年见游戏的文化传递作用,在体验游戏和文化的过程找那个,不断丰富和创造民间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