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细思极恐。
我百度了一下: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提出多次要求或者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处世之中,以弱示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别人的同情心,从而让人对你格外恩惠。”
还有延伸:“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脾气坏的”孩子在家庭中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父母不得不与这样的孩子多接触,从而潜移默化地开启了孩子的智力。而那些“脾气好的”孩子往往因为乖反而容易被父母忽视,经常一人独处,和成人间对话或交流的机会相应减少,从而因“无人理睬”而智力落后。”
What???
因为多次要求、要求强烈→得到更多的照顾
以弱示人→得到格外恩惠
脾气坏的孩子→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脾气好的孩子→被父母忽视
这是个什么世界?我莫名升起一股愤怒。
我不认可这个逻辑!也不喜欢这个规则!
如果只是凭借本能,我们原来所见识和学到的应对方法主要有两种:
哭→给奶吃
哭→揍一顿
大人忙着解决生存问题,对于管理成本高的小孩,为了不占用自己的时间精力,这两种方法最高效,立刻就能得到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
至于是“给奶吃”还是“揍一顿”,又有两个先决条件。
一个是他所见识过的条件反射,条件哭→反射打,还是条件哭→反射给糖。另一个取决于他有没有糖。
历史原因,相信从40后到90后大部分人都是见识过:哭→打,这种条件和反射模式的。还有更夸张的民间俗语“棍头打出聪明仔”,所以我断定很多人是见识和知道这个模式的。
这可能也是他们唯一见识和知道的模式了。
家庭传承,也会把这种经历过、见识过的抚养模式传承下来。
挺有意思的,也挺可怕的。
小时候,我们作为孩子的时候,讨厌大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可是一不小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大人。见到那个条件,就会给出那个反射。而我们的孩子,也就接住了这个条件反射的接力棒……
条件哭,反射是给奶吃,还是凑一顿?你的选择是什么?
说说我的选择。
哭,有很多种,有伤心的、难过的、委屈的、害怕的、难受的、发脾气的……
我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达式的哭,一类是要挟式的哭。
自从为人父母后,我开始学习区分各种不同的哭,并且做出不同的反应。
对于表达式的哭,我一般会给与一个温柔的拥抱,等孩子情绪平稳下来了,再鼓励他用语言来表达,为什么哭了?是伤心了?还是害怕了?还是想到什么了?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对于发脾气式的哭,我一般不作反应,不给反射,等他哭一会,我会跟他说“你是自己的主人,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请求帮助。我是我自己的主人,我只喜欢帮助有礼貌的宝贝。”
然后等他自己不哭了,他会过来问我:“请问,你可以……吗?”这样让他知道,发脾气是你自己的事,你作为自己的主人,可以选择发脾气或者请求帮助。但是想用发脾气来要挟人是没有用的,没人买账。有礼貌地提出请求,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里要说明的是,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每个人都有想哭的时候,我们不要害怕哭,不要一看见孩子哭就阻止,要允许他有哭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的是自己的应对,而不是阻止别人哭。)
有意识地建立新的条件反射。
对于孩子给出的条件“哭”,有更多的反射模式可以选择。
当然,这对于父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需要自己不断去学习和探索。
但,这能阻断家庭原来的传承,建立新的传承。
“想要得到爱,就要展现爱”,比如孩子,孩子是纯粹依靠别人来生活的,吃喝拉撒都要人来照顾,给人带来负担。如果没人爱他,他活不了。他们微笑卖萌,无保留地爱别人,他们主导建立充满爱的世界。
我很认可这个逻辑,也喜欢这个规则。
想要得到爱,就要展现爱。
而不是想要得到爱,就展现坏脾气。
工作中同理。
想要得到更多,就去创造更多,而不是要求更多。
让创造更多的人得到更多,而不是让要求更多的人得到更多。
我喜欢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祝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