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几日,在某论坛上看到一则关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故事。
一小女孩与父亲相遇在客厅。
小女孩:"爸爸,同学都有ipad,小公举也想要,你能给我也买一部吗?"
爸爸:"小宝贝,你现在还小,ipad玩多了,对眼睛不好,更不能养成与人攀比的坏习惯哦!"
小女孩不依不饶,缠着爸爸答应,爬到爸爸腿上,照着满脸胡须的爸爸猛亲。
爸爸乐呵呵地与小女孩玩,可就是不松口。小女孩见撒娇不管用,小嘴一撇,眼泪汪汪楚楚可怜,"哇"的一声就大哭起来。
爸爸吓得赶紧求饶,答应女儿马上买。
但是,小女孩的哭声还是惊动了家里人,爷爷奶奶、小姑、妈妈闻声而来,不问缘由,对着小女孩爸爸一通狂轰滥炸,爷爷更是心痛得不行,一边抱起孙女,一边解释ipda有利于学习,要求儿子明天就买。
妻子也责备他:"不是你前世的小情人吗?你就这样对待你‘小情人‘的?"
小女孩爸爸顶不住众人的压力,赶紧接过女儿又亲又哄,答应了女儿要求。
2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正常了,正常到大家都认为小孩子是对的,是可以理解的,孩子的父亲是错的,一个大人不应该与小孩子一般见识。更何况,现在那个家庭的孩子缺吃少喝,买个ipad又不影响孩子成长,还能帮助学习,何必小题大做呢?
孩子的父亲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压力下,面对孩子的攀比要求,本意希望借此引导教育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最后还是屈服于众人压力,答应了孩子要求。但孩子父亲的内心矛盾、复杂,又充满了无奈。
1、爸爸痛爱女儿恒古不变,从父亲内心深处,并不抵触给孩子买ipad。
2、经济实力允许,即使多出这一笔开销,也不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3、父亲工作忙,陪伴孩子的时间本就少,好不容易陪伴一下孩子,还把心爱宝贝搞得哭哭啼啼,父亲于心不忍。
4、由于陪伴孩子少,多次被孩子爷爷奶奶和妻子责怪,现在把孩子弄得吵吵闹闹、哭声掀顶,惊动一家人,担心自己形象受到影响,无奈选择妥协。
只要哭闹就能实现愿望。小女孩发现这一规律后,时常利用父亲弱点,倒逼父亲满足自己一些小小愿望。但小女孩从来不敢在妈妈面前如此,妈妈从来不会放纵她的行为,即使小女孩使出在爸爸面前哭闹的把戏,也不会引来爷爷奶奶和爸爸的帮助,因为,爷爷奶奶信任妈妈的管理模式,爸爸又是“气管炎”。
3
把目光收回到职场当中来,会不会觉得小女孩的一切就是职场关系网的一个翻版?
H和R分别负责不同两个部门工作,H负责后勤物资采购,其中猫腻比较多,领导非常关注重视。R负责生产线任务,领导只关注进度与安全。
R对H工作方式非常痛恨与不屑,因为H是一个“爱哭”的人,经常到领导办公室“哭诉”,一会人手紧张,需要R帮助,一会难度较大,需要R派人协助解决。H本是搞后勤工作,保障生产线正常生产才是道理,事实是一切都因为H的“哭”反了过来。现在H负责的后勤工作成为中心工作,R的人成为了保障后勤的“后勤”人员。
这一切让R郁闷异常,他就想不通其中因果关系,生产本就是一切工作中的中心工作,怎么就偏离了中心,成了排在后勤工作之后的“替补”,领导究竟是怎么想的?H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这个疑问,应当是职场中很多人的共同疑惑。
首先,H的工作位置很敏感,因为它油水多,关系着领导的“钱袋”。
其次,从领导层面讲,“哭”是一种沟通手段,通过下属及时反映困难,帮助自己掌握工作动态,这正是领导期望的效果。
第三,敏感岗位是保底工程,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召来上级关注和群众议论,自己可能因此陷入被动,甚至因小失大。
第四,从员工层面讲,H在工作喜欢用“哭”,其实,这既是向领导汇报工作,也是请示工作,是争取资源的一种形式或手段。
4
“哭”这种工作方式,有的职场人是不认可的,甚至是不屑和鄙视的。
职场强者认为,“哭”只是一种无能或投机的表现,只有无力解决问题的弱者,才会选择这种没有水准的工作方式。强者需要的是公平的竞争环境,用实力赢取的尊重。
强者不是不会“哭”,可能“哭”起来,甚至比H做得更好。而是不屑去“哭”,不愿意低三下四地做这种卑微的可怜状,把自己装扮得楚楚可怜、低声下气,然后像“哈巴狗”似的,趴在地上仰着脖子,等着主人的施舍。
职场强者也承认,弱者天生容易触动人内心的善良与软肋,示弱装弱,会比旁人更容易得到想要东西。
但是,即使得到,那也是施舍,那是通过委屈自己,放弃做人尊严,“乞讨”得来的东西。这种施舍,全凭主人的心情,高兴就有,不高兴就得受冻挨饿。
所以,“哭”这种下三流的手段入不了职场强者们的法眼,他们更加愿意凭自己能力去获取,即使绕的圈子要大些,花费时间要长些,浪费精力要多些,还是不愿委曲求全,宁愿靠能力艰难前行。
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凭能力争取到的,才不容易失去,努力奋斗得来的更有安全感,心里也更舒坦。
但,现实往往喜欢开“打脸”的玩笑,强者总是容易被弱者“哭”的挫得一无是处,强者的激情总被弱者快速升迁的事实消磨殆尽。几年职场磨砺后,再转身回望初心,它早已锈迹斑斑,看不出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