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3日20:25 加入了简书;
2024年01月04日写了第一篇文章,
2025年01月04日, 在简书公开写过 380篇文章,总资产1050。
我竟然在简书坚持了一年!
这是意外惊喜!
刚进入简书就给自己做了个心理建设,随性,不必坚持日更。
随着一个月,100天,200天,300天,不知不觉坚持的欲望就越来越大,目标变成365天。
其间,无论是外出还是身体不适,都能坚持每天更。除了当日所写,而且在私下还备有各种生活感悟,学习笔记,读书所感等,以备不时之需。
中间只有一次断更,是误以为更了,没有去确认。
如果是前期,可能就淡然了不去理会了,但那个时候日更已超300天,已经给了自己一个365徽章的目标,放弃觉得太可惜了,就选择用贝复活。
这是加入简书第二天写给自己的心理建设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最现实的,我是随意更呢还是日更,是呀!设定目标就要去做,又怕被目标套牢,毕竟人的天性是懒惰的,所以经常有很多想法会被害怕做不到的行动所羁绊。
而这句话让我得以释怀,在《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中有句话触动了我,这句话是这样的“设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你将它看成是你对生命和对本体的感受的替代品。”
这不就是我纠结的点嘛,我的目标让自己成长,而不是日更是否完成,这种感觉就像你在练习冥想的时候,当你觉察到思绪乱飘的时候拉回来,重新关注呼吸,坚持这样思绪飘了拽回来,飘了拽回来,你会专注力越来越强,而不是说不行,我静不下来,我做不了冥想,我不做了,那就可惜了。
同样,日更不了的那天一定是有原因的,有时间了再重新开始,这样持续成长一定是会有收获的。
日更更像在打卡,读《认知觉醒》,对这部分内容深有同感,也便记录下来
如果天天坚持,有时候会成为一种负担,而且一旦中断,就不愿意再继续下去。
这种现象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一个心理机制呢?
它就是认知闭合需求。
所谓的认知闭和需求,就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个模糊的问题时,就有给问题找出一个明确答案的欲望。
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这样,一件事如果没有完成,就会一直记挂着,盼着这件事早点结束。但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趋向于零。
也就是这件事完成了,任务闭合了,大脑就会清除原先被占用的记忆空间,这件事很快就退出脑海,行动的动机也就消失了。
当这些自主行为变成任务,了为打卡而打卡,原本的内驱动力因打卡而失去了体验的乐趣。
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
每次打卡,都面临一次任务的闭合需求,刚开始还是信心十足,但动机一旦转移成任务,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比如说打卡读书,每天半个小时的读书,如果没有打卡的需求,你会沉浸在读书的氛围中,感受阅读带给你的美好时光,有可能时间充裕多看一会儿,时间不够可能就翻上几页,或者是暂且不读。它不会是一种负担,就是一种享受读书的乐趣。
一旦打卡,读书会成为一种任务,没有时间读书就可能产生内耗,今天的任务没完成,挤时间也要去完成那个读书的任务,此刻读书的心情就没有那么专注和松弛了。即便是时间充裕,完成了半个小时的读书打卡,你的任务就闭合了,继续享受读书带给你的感觉就不复存在了,它失去了感受,可能就结束了阅读。
所以,书中给了一个要让你的任务毫无负担方法,在你刚好进入好的状态时,能够沉浸的享受其中,完成它毫不费力。
这个方法是:设一个简单易行的下线,不设上限。
过去的一年为了保持日更,记录生活,记录学习,记录读书,这是最大的收获!
今年继续不给自己下线,随性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