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八国联军进北京后才逐渐开始的,也就是后来的洋务运动。但是,早在鸦片战争时,也就是之前二三十年。中国政府已经知道了外国的政体和中国可以学习的方向,并且也已经想要变革。那么,为什么中国在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西方的强大后没有立刻开始变革?难道仅仅是因为满汉冲突和中西冲突吗?
事实上,不仅仅是我们原来讨论的满汉问题和中西冲突问题。从逻辑上讲,如果某个国家真的要变革,那么一定是因为活不下去,从这里,我们可以拓展出两方面的因素,内部和外部。
首先,分析从外部活不下去的原因。
在刚开始鸦片战争时,清朝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仅仅是英国武器先进,导致中国战败,而中国只要发展研发武器就可以赶上,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但事实上,问题非常严重,当时的清朝和英国所差的是工业革命量化的改变,中国没有经历工业革命,所以在技术上差的不止一些。
而对清帝国第一次严重的打击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次打击近乎毁了北京,导致皇帝出逃,直接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存亡的安危。这才使他们感受到了危机,做出了一些改革,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洋务运动。但是,洋务运动也没有到一定的程度。
而第二次大的打击是甲午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和日本打,输的一败涂地。主要刺激清政府的理由是首先日本的野心极大,想吞掉整个中国。其次,日本国小,并且刚刚崛起,中国却输的如此惨,可想而知实力的差距。于是有了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做的戊戌变法。
而第三次打击是在五四运动时,中国是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却没有得到尊重,甚至要不回自己丢失的土地。于是学生和青年很愤慨。这时主要是对北洋政府的失望,开始怀疑这所谓民主政府是否正确。于是又开始了新的改革。
所以从第一个维度来讲,主要是当时的朝廷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严重性,认为还可以放缓。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接下来,从中国内部分析。
中国是一个大国,拥有5000年的文明,并且在唐朝的时候,不管是经济还是兵力都极其强盛,可以算是世界第一。所以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不容易否定自己的过去,不容易做出改革。而且,此时清朝要学习的还是英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英国是一个蛮夷之国,没有历史,没有思想上的文化,靠商业为生 ,以一个掠夺者的姿态四处掠夺。所以,纵使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取胜,清王朝也不会轻易的去学习英国,改革自己。
而且,就算想改革,真的有那么容易吗?日本国很小,所以明治维新的进程很快,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做到了改变方向,朝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是大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化和统治基础,所以改革变得非常困难。如果激进改革,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管理系统混乱,在民间也会闹出很多纠纷。只能缓慢改革,幅度变小,不可能很快。但是,如果想要进步,追赶西方,那么就需要有很大的变革,并且速度要快,否则还要被欺负。这就是一个撕裂的问题,解决起来很困难。
那么,清朝不着急,一步步改革,不是也可以吗?起码好过完全不改革吧?如果要缓慢改革,也一定要有大规划,定有大目标,每年推进一些,这样也可以逐渐改革。可是如果想持续改革,拥有大规划,就需要政策稳定,但这在当时的清朝很困难。首先,皇帝的观念都极其善变,比如当时的慈禧太后对改革的态度,一段时间支持,一段时间不支持。而且皇帝更换频繁,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政策根本无法长久的施行下去,无法满足改革条件。其实从深层次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皇帝对国家的把控力不够,但是,封建帝制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清朝当时的制度也不满足改革的条件。
而正是因为改革很难有缓慢的大策略,所以导致大家都很急,这就更容易激进改革,遇到更多问题。
有这些问题,也就意味着此时中国离真正能改革正确,走上正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而中国的改革下也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我们无法直接套用西方和日本的经验,因为中国有之前几千年的文明,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更不能直接采用经商来维持。所以,中国必须自己开出一条改革的路,在不断努力下自己开路,这必然会付出代价,但是,这却也是中国成长上必须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