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属古代百戏之一种。南北风格各异,早在春秋时期就己出现。汉魏六朝百红中,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至今称为“高跷”。
传统高跷皆属木制。其中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为一丈多。表演者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俗称缚柴脚)。他们身着戏装、浓妆艳抹、扮成各种戏剧人物,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一人或多人来回逗舞, 进行有趣的动作或带有故事情节的表演。高跷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如猪八戒背媳妇、八仙过海、西游记师徒取经、五福喜临门等桥段、小丑皆有,且歌且舞,蕴意祈求吉祥,风调雨顺。
1965年,东山县铜陵镇铁工厂内,由民间群体发起,组建了第一支东山高跷队。回顾这五十多年来,这支队伍经历了几代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弘扬着这门古老的艺术。为了能让高跷这门技艺得以繁衍,他们一点点摸索,一步步磨合。然而,他们任重道远,却举步维艰地将这一传统技艺守护至今。
由于时代的变迁缘故,高跷却在流彩纷呈的现代文明中黯然失色。高跷队伍的状大与发展,正面临着诸多困难,学员逐年下降,己成为发展中的瓶颈。当今,家长都宠爱孩子,普遍认为让孩子学高跷,是一种高危的苦活。因此,高跷学徒越来越少,东山传统高跷正面临着难于传承与延续的局面。根据经验丰富的高跷艺人介绍,学高跷,只要经过正规的技法训练,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危险。
东山有一位资深的高跷老艺人,他的名字叫陈建。当年,他就是那位自告奋勇,第一批加入铁工厂组建的高跷队队员。自从绑上一米五的高跷后,便从此爱上这门技艺,成为队里的佼佼者,无论是跑、跳、单脚跳、交叉跳、还是假摔、自己都能站起来,这些高难度的动作,陈建老艺人都掌握得游刃有余。据他介绍,他们的高跷队凭借着多年坚实的功底和全体队员默契的精彩表演,在漳州地区,堪称数一数二,更是一支具有东山民间特色的高跷队。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漳州体育馆里,举行了一场隆重的国庆盛典。笔者有幸成为"东山县文艺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盛会,并耳染目睹了陈建他们这支高跷队在体育馆里的精彩表演。根据陈建回忆:“我们的高跷表演队在经过主席台前的时候。突然,整个体育场内鸦雀无声,全然肃静了……因为那个时候有表演者当场摔倒,人们要去帮忙扶起来,我说不用扶,你走开,然后他自己就(双脚交叉)跳起来了。经过这段特意的安排,有惊无险的表演,场内响起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都说,我们的高跷队技艺比较有特色”。东山的传统高跷,就是凭着这样精湛的技艺,瞬间惊艳了全场。
踩高跷,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技艺性强,活泼多样。如今,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表演者在原有技艺的基础上加上多种形式的表演,使得演出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其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备受欢迎。由于艺人踩跷比一般人高出很多,也便于远近观赏,因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之乡里,东山就活跃着这样一支精湛的高跷队伍。他们延续着传统文化的血脉,散溢着高跷的古老醇香。他们吮沐着现代文明的新风,吐纳秀气,孕育着新生。他们就像一首古老的歌谣,在演绎着一场具有民间特色的文化新体。
我们真心祝愿,让这早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东山高跷,能从幽静古朴的自然中,走向霓虹闪耀的繁华,能从尘土飞扬的大街小巷,走上星光绚丽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