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听到下面的对话:
“听说你是学计算机的啊,那正好我电脑好像开不了机了,你帮我看看吧。”
“据说你英语好像很不错,大学还拿过英语竞赛的一等奖,这篇文章帮我翻译一下吧,多谢。”
“你大学是学电气工程的吧,我家灯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亮了,来帮我看看呗,等你哟。”
听到这些话的你是不是凌乱在风中呢?计算机也不一定会修电脑啊,英语好也不等于可以给你负责翻译啊,电气工程就会修电路吗?
如果你是一个老好人,你应该即使心中百般不情愿也会说:“好吧,那我来试试吧。”如果你是一个有头脑的给予者,估计你会按照双方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自己的时间精力来衡量这个忙是不是值得帮。
来自沃顿商学院的Adam Grant和Reb Rebele 提出了索取者,对等者,自我保护型的给予者和无私型给予者这四种类型的人。
索取者:每次的人际往来都看做是推进自身利益的机会,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来利用你,以期获得最大的回报,通常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会考虑他人的得失。
对等者:考虑等价交换。他们得到多少就会付出多少,期待的是互惠互利,彼此礼尚往来。
自我保护型的给予者:他们是慷慨的,但是知道自己的限度在哪里。不会答应所有的请求,而是会聪明理性的给予帮助。
无私型给予者:只在乎他人,不考虑自己的得失。他们十分容易被索取者榨取价值,因此常常精疲力竭,分身乏术。
应该说做一个自我保护型的给予者才是人际交往的上策。高效的给予者不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满足任何人的请求,而是要确保帮助别人带来的收益,高于你个人的损耗,这样的“助人为乐“才是可持续发展的。
目标明确是要成为一个高效的给予者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到底帮人要怎么帮才是理智的可持续的双赢的。
这就需要从以下三点出发:帮助的方式,帮助的时间以及帮助的对象。
当你提供帮忙的时候,要发掘自己的乐趣和技能,这样才能让你觉得压力不会过大。Adam Grant和Reb Rebele通过对美国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6种给予模式:
专家分享知识
教练传授技巧
导师提供建议和指导
联络者牵线搭桥
额外付出者早来晚走,自愿承担额外工作
协助者提供实操任务支持和情感支持
你可以对照以上你能满足的,然后找到你可以给他人带来价值的方式。任何时候都要记住做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事情,才能带来动力。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帮助的时间。
“我的case快要到截止日期了,你快来给我搭把手,今晚帮我搞定一个PPT吧。”
“what?我自己的商业计划书还没写好呢。”
这里有几个建议你可以参照一下:
全力以赴的帮助需要占据一整段时间,通常需要放在周末或者晚上进行,这可能需要牺牲你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你必须好好确认自己的日程安排。时间来不及的不帮,帮了就要做好,个人信誉还是至关重要。
你平时帮忙的时间尽量分成几天或者几个时段,而不是把自己干正事的时间都打散来帮别人救火。
请求帮助的人开口之前最好了解一下别人的日程安排,不是只有你的事情才是正事,别人没有义务放下自己手中的事情来给你救火。
真正需要别人的时候,要确保你的任务实在是自己解决不了,而别人的优势或者长处可以出力,而不是你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然后丢给别人。别人的时间也很宝贵。
最后我们看看帮助的对象,也就是什么人值得你去帮?
帮助对等者,他们肯定不会欠你的人情,早晚会给你回报。
帮助自我保护型的给予者,他们也是慷慨的,在你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会给你出力。
无私型给予者可能你不帮他们,他们在你有需要的时候也会帮助你。
你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索取者,他们会榨干你的价值。
具备这两点的人值得帮助:第一是分寸感;第二是懂得感恩。
有分寸感的人不会提过分的要求,他们具备同理心,不会随意开口,不会把那些百度谷歌可以解决的事情拿来问你怎么办;也不会在你自己焦头烂额的时候来向你求助。这样的人可以帮,懂得分寸就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懂得感恩的人不会心安理得的坐享你的帮忙,今天你帮了他们,下次他们一定会投桃报李。好的朋友可以互相帮忙,但不是毫无底线。动不动让你白干活,不拿钱不谈回报的帮忙都是耍流氓。
放下老好人的包袱,你会走的更轻松一点。
摆脱老好人的帽子,你会看的更长远一点。
任何时候,那些动不动找你帮忙,从来没有任何实际回报,还告诉你朋友之间就应该真诚互助的人都是在耍流氓,你只要说一句:“对不起,我很忙,没空,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