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人面桃花相映红
——《国风·周南·桃夭》读后感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追根溯源,以桃花比喻人之相貌之美,自《国风·周南·桃夭》始。
后世以桃花喻美人最惹风情,最有意蕴的当属唐代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相传崔护科举落榜,心情沉闷,清明独自到都城南踏春赏景,以解心中抑郁。偶遇一村,桃花盛开,树木繁盛。适逢酒意渐消,口渴难耐,于是敲门求水。一会儿,有女子开门送水。女子温良娴静,非常美丽,其面貌与桃花交互映照,着实让崔护入迷,顿心生爱慕。可当时具体情形如何呢?诗人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女子是否也有意?诗人没写,后人也多是猜测而已。也许,美好的情节更在“不言中”,留下想象的空间,更让人回味无穷。总之,故事还没有结束,诗人于第二年清明又寻径往之,门庭如故,桃花依旧,可大门紧锁,人去楼空。物是人非,情何以堪!于是万般失落的崔护于门上题写下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一首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世人传诵的诗篇。从此,“人面桃花”便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经典意境。
古代文学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时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等词语,今人也常戏言一个人遇到了有缘中意之人谓之走了“桃花运”,当然若非良缘就说是遭遇了“桃花劫”等等。
当然,古代以桃花喻人并非仅限美丽女子,古人也用桃花来形容英俊的男子。例如,魏晋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中就有“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的诗句,意思是说“过去最美貌的男生,要数安陵君和龙阳君了。他们象桃李的花朵一样美艳,浑身放射出灼灼的光芒”。其中,安陵君是魏襄王的弟弟。据说他少年得志,长身玉立,英俊潇洒,又学识渊博,尤其难得的是举止优雅,彬彬有礼。相传安陵君是楚宣王的男宠,足见他的相貌之美艳,确非桃花难以媲美。阮籍作此诗以桃花为喻赞颂了安陵君的风采。
古代文学大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宝玉的容貌,也依然用喻桃花。“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其中“春晓之花”中,最具灿烂夺目之“色”当属桃花。而“面如桃瓣”,更直接具体的描写出了宝玉脸蛋白里透红,万般风情,惹人喜爱的形象特点。可谓用语简练,形神兼俱。
桃花喻人,艳而有实,华而不妖。《国风·周南·桃夭》中如桃花般明艳女子“宜室”“宜家”“宜人”,可见女子品德优秀,表里如一,是一个家庭和睦、兴旺、幸福的核心。这也体现了古人对于女子的完美要求,符合中国传统家庭的民风民俗。
桃花之境,美而不俗,雅而不冷。女子出嫁选择在桃花盛开的美好时节,人与景,两相辉映,情景交融,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呀。这不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吗?
当著名的网络作家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搬上了荧屏后,相信很多人会因故事中那荡气回肠的“三生三世”之情缘轮转而情动神牵。而玄幻之境的背景就是一片桃花盛开的桃林,是不是更相信,人生有一种缘分是:“没有无缘无故的遇见,因为,有一种遇见叫‘桃花缘’!”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附:
整本书阅读——《诗经》之《桃夭》
桃夭
【题解及原文】祝贺女子出家,能使家庭和睦,生活幸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有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1、翻译成现代汉语。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甜。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随风展。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乐又平安。
2、背诵。(略)
3、写300左右的赏析文字(从思想内容、语言特色或艺术手法等角度赏析)
①内容
《国风·周南·桃夭》内容: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第一章:新娘出嫁时的娇媚明艳。周代女子出嫁一般在桃花盛开的春天,以桃花喻新娘,景与人两相辉映,可谓景人合一,韵味盎然。
第二章:人们对女子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果实累累,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家业兴旺,生活幸福美满。
②写作手法:比兴手法
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③语言炼字
"宜"字,和顺、亲善的意思。写出了新娘品德美好,嫁到夫家,家庭和睦,幸福美满。这个"宜"字,掷地有声,简直没有一个字可以代替。
4、读后感。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