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作为一个知名的文学评论员,在前面的章节中批评了现代教育存在的弊端,还有父母对孩子教育存在的误区。有批评的观点,就有纠正的良方,在第三部分作者给我们抛出了自己对博雅教育的认识,告诉我们在大学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书中作者提到,目前美国的名校里的教授多以科研开发为重点,把教育做为副产品,导致本科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一位在一流大学工作的教授回忆,当年获得了最佳教职奖,一位副校长在他耳边小声说,别担心,这个奖以后也可以有所作为。
言外之意,有好的教学就会在科研投入的少,而学校是要获得科研项目投资的。在政策与教育面前,学校会更倾向于取得政策的支持,而教育就会退而求其次,有许多的教授会让自己的硕士学生代课。学校也会在外面请代课老师,他们的薪水自然没有教授的薪金高,这样算下来就会省下来不少成本。
对于美国学校的运营方式作为读者也不清楚,不过从书中可以看到,其中费用之高令人乍舌。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名校要极力维护自己身上光环的原因,媒体的推波助澜。可是一个高中生进入大学,一切都是新鲜的,这时的教育形式忽然发生了改变,让这些初入校门的学生不知如何面对。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要尽快的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不是家长期望你要学习的专业。到了大学不应该再经常给父母汇报学校情况,学会独立照顾好自己,作者建议一个月给父母联系一次,而不是每周,有的甚至会每天都要通一次电话。
要敢于对过去叛逆,学会对青春期的背叛。因为已经步入成年人行列,要有勇气对父母说,大学是自己的,提醒他们不应该再过多的干涉自己的学习情况。有许多大学生,高中时候很优秀,大学四年浑浑噩噩,不要说竞争力,连原来的优秀也消失的无影无踪,最后成了啃老一族。
在书中看到,大学教育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美好,一流名校与二流学校可能区别并不大,重要的是自己,在这四年中的成长,可能决定了今后的人生方向。作者看到的误区,哪些名校的负责人岂能看不到,自然也会做出相应调整。MOOC就是一个创新,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不是一个好的改变教师资源匮乏的策略。
作者推崇小班教学,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很重要,老师在课堂上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教育的目的是激活,优秀的老师要知道怎么去激活学生体内心求知欲和思考力,鼓励学生们去质疑性思考。
可是现在的老师,很多都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为教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在这样的状态下,想要培养出来差异化思考的学生比较困难。在考上名校的10%的尖子生中,还是有学生能够兼顾其他学科,成为通识教育的受益者。
对于通识能力的培养,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学生应该培养自己更广度的思维,而不是只专注自己的专业。书中用格林斯潘来举例,他就说当时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只想到市场是理性的,没有想到市场非理性的一面,缺少对市场的有效监督,出现了后来的金融危机。
通识教育不能让你在应聘时写到简历上,却可以帮助你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人们都在想效仿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缀学创业时,拥有广度思维的你却可以看到自己该走的路,不会随波逐流。
作者心目中的通识教育,是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独立的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习上,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为自己加分。在人们都在追逐理工科的就业时,能够独立其外,把握自己的人生轨迹,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
前人们用自己的勇气为我们探索出了正确的方向,我们需要虚心的向他们学习,去思考,珍惜在任何时候学习的机会。有时候看到自己的孩子贪玩就想说他两句,可是想到书中作者的话,又把想说的话咽了回去。自己的人生还是自己负责,走一点弯路也不是什么坏事。
当一个人知道要做什么事的时候,是不需要让人从旁边时刻提醒的,所以学会寻找和思考,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好像都知道,缺少的就是怎么去学习传授之法,这也许是每个老师与家长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