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更新,到目前为止,我除了上班之外,似乎依旧并没有多少的革新,读书、跑步成为了我工作之余的全部,偶尔和一两个好友聊会天,多半我是不太喜欢聊天的,因为我总是觉得聊天并没有多少实质的内容,有的抱怨生活,有的对爱情从此失去了信心,有的依旧空空的皮囊幻想着春天的景色......
我总觉得这个世界太过的妩媚,人潮涌动,千变万化,却也找不到一个可以仔细凝聚的点,于是乎,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来回飞舞,虽然有时候觉得也很可怜,或许并不是可怜,而是外人看来,多么的无聊,是啊,多么的无聊,在这个霓虹璀璨的城市,多么的无聊。
我从没有放弃过写作,虽然这段时间内,也想了许多的问题,包括我到底行不行,我到底能够写出怎样的东西,我的能力是不是还很局限,或者说眼光依旧狭隘……这些问题我都想过,写自己的喜欢的文字还是跟着许多人的脚步一样,写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我也咨询了一些人,每个人的意见不同,但有的也说到了我的心里,或许真正的文字并不是所谓多少的十万+,在这个充斥着十万+为王的世界里,或许也不仅仅是数量的问题,还有平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内在问题。
什么样的文字,才是好的文字,不一而论,但或许作为自己,只有发自内心的才算是真正的文字,那些巧舌如簧、颠倒是非、趋众心理的文字,我并不能够确认或评价,但是我知道,道理讲的再多,也不过是道理,从不会真正走进人的内心。
做自己擅长的东西,认为正确的事情,或许才是自我认同的一个体现。我的擅长之处,或许我的行文风格只能在现实脚下,从心而出的那种,虽说这样的文章饱含了自我局限性,因为这样的文字多半需要足够的阅历与能力,但有时候回往自己的文字,觉得依旧能够记得写时的那种心情,或许这就是自己的所谓日记体。有时候看着认识或旁边的人一个个积累了许多的粉丝,有的还完成了出书的愿望,便也会按捺不住,自我安慰,“火候没到,急也徒劳”,但我也明白,写作这种事情,贵在百年如一日的坚持,只有坚持,才有看到微弱光亮的希望。
许多时候承认自己写不好,但却从没有说要放弃的念头,或许因为,这也是我赖以生存的一种方式,如吃饭睡觉一样,如黑夜中的星星一样,如深水处的珊瑚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钟情所爱,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所梦所欢所自由,说到底,每个人都在这个世间摸索游走。我们都知道最后的结局,以至于,历程才显得尤为重要。每天晚上去夜跑,会看到听到许多的故事,虽说我并不清晰这些故事具体的主角,也不知道他们来自何处,归于何方,人群聚集处,就是天堂。
每天去跑步的路上,总会在一处建筑的一个拐角看到一位老爷爷,佝偻着身子,蹲在角落里,嘴上叼着一根烟,耳朵里插着黑色的耳机,我并不知道他在听什么样的歌曲或者戏曲,他只是默默地蹲在那里,眼睛紧紧的漠视着地面,似乎会从那里看到或发现什么,只是最后除了飞尘一无所有。
这位老爷爷穿着环卫工人的小背心,明显的黄色,在夜灯的照射下,格外的明显。几乎每天路过,都会看到,一样的衣服,一样的姿态,一样的吞云吐雾,一样的熟视无睹,只是即使穿着反光的黄色小背心,从旁而过的路人似乎也毫不注意,就像旁边的红绿灯,只是一个记号罢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死的记号,比如红绿灯,比如斑马线,比如左右,这个世界上也有许多活的记号,比如穿着黄色小背心的这位老爷爷,比如躺在医院门口拖着一辆车上面写着“卖肾救儿”的父亲,比如深夜坐在路边打着瞌睡的陌生人……
而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我跑步的地方,玄武湖里面的纵情笙歌。我觉得当你晚上踏入玄武湖的时候,你会有种错觉,你来到了某个酒吧或者舞厅,一群群人分开多个地方,跟着时下流行的音乐摇曳着身姿,有的地方还有五彩的灯光,仿佛在这里,你会看到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
于是乎,为了逃避这种现象,我多半等着这一群群人跳累了,离开了,然后才去跑步,这时候多半在夜里。夜里在玄武湖跑步还是头一次,也一发不可收拾,觉得跑步也极有魅力,以前绕着操场跑的时候,最多只能跑二十圈,而这里,每天的目标是十公里,跑的久了,到最后完全也是一种毅力在坚持,跟自己死啃,不服输的一种心态。只是我觉得我在太多事情上面缺乏这种心态,有时候不太明白为什么,大概缺乏所谓的心气,或者有时候缺乏兴趣亦或有一丝的悲观情绪。
最近看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觉得一个小小的跑步竟然在他的笔下发出了如此璀璨的火花,并且竟然写了一本谈跑步的书。由小跑到大跑,由全程马拉松到铁人三项,似乎这一路的跑步,一路的变化,也是村上春树整个内心的变化。人总在试着自我肯定与升级,也渴望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有益性的变化,也是美好的变化。村上春树写道:“不拘什么,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样生活的。纵然受到别人的阻止,遭到恶意非难,我都不曾改变。这样一个人,又能向谁索求什么呢?”是啊,这样的人,又能向谁索求什么呢?
记得写作圈的一位女性朋友,特别热衷于马拉松,基本跑遍了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有时候我觉得跑步有什么好跑的,还那么累,但当我热爱上跑步或者说亲自去经历以后发现,或许跑步并不仅仅是跑步吧,它更是对自我的一种态度,或许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以前与她聊天的时候,总是流露着对于跑步的欢愉。大汗淋漓,两腿发软,脑中除了终点还是终点,一片真空。当你洞悉一件事情的精髓之处之后,你或许就会爱上它,但当你只是体会一二的时候,或许会选择放弃,以至于说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胜者。
那么我会想,写作是不是也像跑步一样呢?大概也是无差的。同样作为一件事情,一样需要坚持,一样需要向前,一样需要不断的与自己磨合,与环境磨合,与身体融合,与内心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身体力行的一种境界。
关于所谓的写作风格,就像一个人的形式风格一样,都有着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烙印,那么不如按照自己的所想所愿去努力。无论什么样的文章,这个世界都会彼此二类,有说好,必然也有所谓的不好,或许正因为如此,写出内心的东西才尤为重要。但所有的事情也都需要不断的向上,因此大概以后的文章,我会向着故事类和生活类的方面去努力,在我心中文章的颜色大概就如《皮囊》、《一个村庄的中国》、《远山》等形式,《皮囊》我说过许多次,也许并不是文字如何的感染我,而是那种现实生活里饱含的感情因素,是一种真的情谊,是真实生活的一种写照。
虚构类文学俨然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各种电视剧,各种电影,但非虚构类文学依然具有鲜明的旗帜,饱含感情,热衷现实,或许这才是真的生活,也是底色。《远山》的作者在最后写了一段非常真挚的话:生活永远大于文字,我所能做的,只能说,譬如,一粒微尘,际遇另一粒微尘,际遇微尘众。譬如是,一种微小,在感知另一种微小的真切存在。
大概在众多的文字当中,你会有所喜欢,有所不喜欢,在众多微尘当中,你也一定会际遇到你期待的那一粒微尘。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想我又明确了一次自己的方向,不论怎样,所要做的,就是写下去。
就如我的一位朋友一样,他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就早早出门在外,但在他的骨子里,始终寄寓文字,现在虽不算大成,也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一名小偶像。有人说他的散文写的很像鲁迅,大概是因为他的家乡与鲁迅儿时生活的那片院子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或者说他的生活经历塑造了他。一粒微尘际遇一粒微尘,然后际遇微尘众,然后就是一个小世界,只不过这个小世界,是他所一心向往的。
热爱这个世界,用心于这个世界,他用手机在空闲的时间里,敲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虽说现在的世界对于这类文章并没有多少热忱,也不像其它文章得到出版社的欢迎,那或许并不是他的责任,而是这个时代的症结所在。当你去一家书店的时候,往往摆在显眼处的并不会是鲁迅,也不会是哪位哲学家,而是清一色的小清新封面,外加有些美好幻想的书名,这些书谓之畅销书。
我不是不喜欢这些书,而是想说明的是,我们还需更多的历练,不管是阅历还是精神,都需要不断的前行。文字的最伟大之处或许不仅在于记录,还在于其衍射的力量,而我们对这种力量,还有很大的距离。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重新开始一个起点,我想我终于又在黑白键盘上敲下了属于自己的文字,我会更多的以一种风格去积累,沉淀这些文字,谢谢一直在的朋友们,大概为数不多的人的鼓励也是我前行的动力。在的,一定都是喜欢的,我觉得一定是这样。
在屋内,轻音乐不断的循环,说要下的大雨,一直没来,其实挺渴望这场大雨能够早点来,因为静静地听着雨声,也似乎很不错。雨也是一种,带着情绪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