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如何选择一件事去践行,做了相关主题阅读。重点看了《精要主义》,再补充阅读了《断舍离》和《不持有的生活》。《精要主义》吸取了《断舍离》和《不持有的生活》的精髓,并补充了具体如何执行。
《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是:选择、甄别、取舍。我认为选择需要能力,甄别需要智慧,取舍需要勇气。而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太多,无法取舍,所以同一时间段内,没办法专注于一件事,所以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如何执行? 分三步:
1.探索:区别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a.留出时间探索、思考
在我以前的认知里,这是很浪费时间的。与其花时间思来想去,还不如直接执行,先干了再说。但是很多时候,思考是为了让自己前进的方向不至于偏离目标太远。磨刀不误砍柴工!
b.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
每天写反思日记,是一个不错的审视方式。我之前也计划每天写反思日记,可是写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那时的目标有点不切实际,对现在的工作、生活也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就半途而费。今后还是要想办法挤出时间坚持写。
对如何写反思日记,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建议:每隔3个月,花1小时读一读这段时间里的日记条目。不要过于关注细节,比如3个星期前的预算会议或是上周四的意大利面食,而是要着眼于更宏大的图景或趋势。要捕捉标题,寻找自己每天、每周的生活中的导语。微小的、不断增加的变化一时很难发现,但是久而久之,就能产生累积效应。
c.只选择前3件事
如果一个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就是一个肯定的NO。
另外一个就是看似不重要,实则影响很大的因素——睡眠。
这几年,我一直很感慨,自己浪费了毕业后的10年,几乎没怎么阅读,认知能力有限,所以想抓住现在的一切时间,多阅读。但是工作、生活琐事太多,没办法挤出时间,唯一能挤的就是睡眠时间。所以我反反复复的尝试,怎么去调整睡眠时间,最后发现,挤压睡眠时间是最愚蠢的事,我的作息就是22:30~5:30,不能晚于这个时间睡,也不能早于这个时间起床,不然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太差,还不如睡足这个时间段,第二天精神好,效率更高。另外,我现在也再纠缠于那10年,因为那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唯一能做的是,把握现在的每一天,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的精彩。
2.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精减、精减、再精减,最后只选择一件,在某一时间段内要做的事。
3.执行:让有意义的事做起来毫不费力
a.制定计划、流程,养成习惯
b.小处着手,持续精进
c.专注当下
生活只在当下。如果放弃当下,你将无法细致深入地过好生活中的每一刻。—— 一行禅师
总结:
要践行精要主义,分三步:1.探索。留出时间空间去思考,当下最想做的有价值的3件事是什么? 2.排除。精减再精减,从这3件事中,甄别出1件当下最想做的事情。3.执行。制定具体目标和计划,从小处着手,最终养成行为习惯。执行计划的过程中,要专注当下
再结合《断舍离》:断——限制入;舍——定期出;离——脱离执念;《不持有的生活》中反问自己:我最想要的是什么?我最想做的是什么?为此我该怎么样努力?
所以,在这一个星期的休息中,我要做的事:增强与孩子们的沟通能力。把之前《沟通力》的课程再快速过一遍,不是很清楚的再听一遍,然后再在生活中实践。
上班后,专注于如何把工作干好?可以深入学习《学习力》,并拓展阅读一些相关书籍,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