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昭汉史 蔡琰胡笳
【拼音】:Bān Zhāo Hàn shǐ Cài Yǎn hú jiā
【人物故事】: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东汉女史学家、文学家。十四岁嫁同郡曹世叔为妻,曹世叔死后,她作《七诫》让女儿诵读。班固著《汉书》未成而死,皇帝下诏书请班昭补作,在皇家文史馆东观完成了兄长的遗愿。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为老师,号“大家”。邓太后临朝后,曾参与政事。
后世亦称“曹大家”。班昭作品存世七篇,《东征赋》和《女诫》等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东汉末年蔡琰,字文姬,是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为人博学多才而又精通音律,早期嫁给河东卫仲道,卫仲道早亡,二人又没有子嗣,于是蔡琰回到自己家里。
兴平二年(195年),中原先后有董卓、李傕等作乱关中,属国南匈奴趁机叛乱劫掠,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蔡琰在北方生活了有十二年之久,并生下两个孩子。
建安十一年(207年),曹操向来喜爱文学、书法,常与蔡琰的父亲蔡邕有文学、书法上的交流。曹操见蔡邕没有子嗣,用重金从南匈奴那里将蔡琰赎回来,但蔡琰在匈奴已经结婚,生有二子。于是蔡琰心情复杂,临行时作《胡笳十八拍》。匈奴人卷芦叶吹而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