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从应试的角度、从育人的角度,答案肯定不同。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不同的角色,答案也各不相同。虽然好课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共同要求,那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旨归。
以语文课为例,我个人认为能体现“活”就是好课。语文世界很广,一定要让语文文字表现出“活力”,怎么体现这个“活”字呢?
1、知识要学活
概念教学要重在理解概念的实质不去抠字眼。如果仅仅是抠字眼而对概念的实质理解不了,那你就没法活起来会越学越死。
2、思维要活跃
能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关键的,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听老师讲,那肯定活不起来。
3、思维要灵活
思维光活跃了还不行,还得灵活。如果思维总是钻牛角尖,不会换角度来思考,没有发散性,那种思维再活跃也不行。生物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学生物学需要思维上的灵活性。
4、要有有效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既要包括探究活动,又要包括实践活动。
5、要联系现实生活
即使学习非常基础的内容,也要联系生活实际,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处处与生活关联。比如今天我们结束了第二课《走月亮》,课文中有越多比喻和拟人,但为什么那么用,他们就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比如“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敬敬就说了,课文明明就是“我”和“阿妈”走月亮,每个小水塘就像“阿妈”肯定也会时常拥抱着“我”。语文世界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地方非常多。
规范的课堂不影响思维灵活,课堂不规范也不代表思维也不灵活吗?二者之间没有对立的关系,也没有依存的关系,他们是可以共存的。规范的课堂也可以思维灵活,老师的调动、提问和引导很关键;不规范的课堂孩子活跃,但也并不是一定思维灵活。
一堂好课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规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