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生活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人生法则,我们凭借自己的人生法则对所面临的环境做出一个特定的反应。这就好比生长在不同土质上的不同的种子能够结出不同的果实一样——善良、宽恕可能是一些人的生存法则之一,因为拥有这一法则,他们更加倾向于对所遇到的人或事怀着一颗善良而宽恕的心。在《心灵革命》这一本书当中,著名哲学家兼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提出了19个改变人生的善意法则,而这些法则共同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善意。
在皮耶罗·费鲁奇看来,善意是一种强大、真诚而温暖的生活方式,科学研究也曾发现,善意能让人更加健康长寿,更有创造力甚至更加快乐。这本书真正打动人的,是它给与了我们一个契机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法则以及我们对待它的方式。在他所提出的法则当中,有一些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它离我们很近甚至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上演着,但真正能对它进行思考的人可能为数不多。另一些是我们可能不常听到的法则,而它们共同打造了善意的人生。然而,即便看完整本书,我们也未必就能成为一个善意的人,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更多的思考,让我们停下脚步来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是否真正在我们的支持和掌控下,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愿地发生了。
生活中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可其实有时候我们却是迫不得已“往口袋里塞鲱鱼”,而我们并非都能意识到。鲱鱼的故事是皮耶罗·费鲁奇在谈论诚实法则时提到的一个故事——荣获诺贝尔奖的阿尔伯特·史怀哲受挪威王邀请参加宴会,宴会上,他因为不想冒犯女王而偷偷把自己不喜欢吃的鲱鱼倒进衣服口袋里。
鲱鱼的故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可以源于小学生考试时收到的一张询问他答案的小纸条,它可以是会议上你想说却拼命憋住的一句话。而当我们习惯了这种“不诚实”,它便渐渐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去,看似顺理成章,殊不知它在一点点地增加我们的焦虑,当我们撒谎时我们更多时候是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试想一下,假如我们无法“诚实”地面对我们的所想,我们积攒了太多太多的焦虑,我们可能就会因为害怕而通过其他的方式来回避这些焦虑,就像有只怪兽在威胁着我们,掐碎我们原本的美好,相应的行为也会接踵而至,比如通过不参加聚会,回避人群等方式来减少焦虑。这样看来,诚实确实是一种很重要的人生法则,它让我们更多地倾听内心的声音,表达我们的意愿,对自己心怀善。我想这也是我们能从这本书中获得的。
当然,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并非只有如何去倾听自己的心声,因为我们既要关注自己,也要关注他人。关于如何对待他人,我想作者的无害法则或许能让你受益匪浅。
乍一听我对无害这俩字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我对它的理解可能也仅仅限于这本书里作者的看法。在作者看来,无害就是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要做到无害,需要悟性、自律、智慧与和善。我们或许可以很轻松地说出“我没有做伤害他人的事”,但若要说我们做到无害,我不知道这个数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中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用看不见的武器伤害他人,看不见的武器是什么,它可以是我们的言语,我们的思想。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从小就教育他们的孩子不要和哪个小孩儿待在一起,因为“他不学习只爱玩,你跟他在一起只会学坏”,而他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们的小孩子跟那个所谓的“坏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学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不知道那个所谓的“坏孩子”会和自己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糖果,或者说他们就算知道,也已经被这种思想和偏见所蒙蔽,因而把坏的那一面不断放大。而这,并非就真正是让孩子学会去评判一个人的方法,另一方面,它可能会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别人对于那个所谓的“坏孩子”的看法。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相反的是人们总是习惯于评论别人怎么样,给别人“贴标签”,其实更多时候那样的评价往往带有我们的主观色彩,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评价可能就会变成泼在别人身上的冷水。被贴上了标签的人可能感到浑身不舒服,感到自己不被理解。而只有当我们摒弃了这种习惯,学会看到一个人多方面的特点,而不是去评价他们,我们也更可能做到无害,当然,无害包括了很多方面,不仅仅体现在我们对于他人的言语评价。在这本书中作者巧妙地将我们日常中的现象联系到对应的法则,并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与善意联系在一起,倘若我们真的没有办法改变别人对我们的评价,那么通过读这本书我们至少可以懂得这种现象也许司空见惯,而不止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更加懂得如何去看待这样的现象,以及如何去对待别人,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讲的善意之一。
仔细地读完整本书,你会发现从某些方面来讲,善意也可以很简单,只是经常容易被我们忽略,相比之下,作者皮耶罗·费鲁奇却拥有一双发现善意的慧眼,或者说,他对生活的观察比我们多数人都要细致。在皮耶罗·费鲁奇的记忆法则里他提到,人的记忆具有很强的选择性,我们回想起有恩于我们的人,而忘记其他人。我们忘记的事情比记住的事情多得多。这使我回想起高一经常和我一起去饭堂吃饭的那位同学,于是我在通讯录里找到了她,和她聊聊大学的生活,后来她说道“你能想起我,哈哈哈挺好。”突然之间我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硌在心里头,我并不常联系朋友和同学,可我也不得不说,即便有联系,我能想到的人里也不一定有她。但高一那年,的的确确是因为她的陪伴,我才得以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一份归属感——即便在那个不合群的集体中。
还有很多很多人,而我却很少记起他们。而这本书,让我重新去发现那些被我忽视的人和事,让我对过去经历的人和事有更加清醒的认识。我们经常说要活在当下,但这也并非意味着要舍弃我们过去所有的记忆。
如果要说从这本书上能得到什么,我想大概是在自己身上有更多的探索和发现,而这些发现更多的是源于我们自身。我们内心所有的感受有时并非是独特的,但我们对待这种感受的态度确是独特的,因为这其中掺杂着我们自己的人生法则。而皮耶罗·费鲁奇提出的19个善意法则中,既有我们熟悉的也有陌生的,但它们共同的目的便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更好地看待这些法则,成为一个善意的人。当你投入到这本书的阅读中时,认真倾听,你会发现它谈到的都是当今我们很缺少也可能很需要的善意法则,这些法则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匆忙的日子里拾起那一份份被遗弃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