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的工作压力让我最近有些焦头烂额,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言语里的烦躁与焦虑,透过电话都能被对面的亲人感知到。
最终报告的结果还是不怎么理想,结束后,回想细节,常有想找地缝钻进去的冲动。半年多来轻松适意的生活,是真的把我双眼蒙蔽。于是在一次真刀真枪的打击后,我才回想起,自己其实还真的差的很远。
加班的当晚,随意选买的一些小说散文到了。已是月余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点东西,浮躁,太浮躁。在家里也是无所适从,常发脾气,连自己也有些厌恶自己。痛哭发泄过后沉下心来拷问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答案可能是:太久没有读书。
轻飘飘上升的时候,正需要点猛药,把我击向地表,按进泥里。才能清醒清醒,静下心读点书,让自己的面目不那么骄傲可憎,变得可爱一点。
亏我还自诩是个爱读书的人,亏我还常常以中文系,爱写字自居。
这次选的书,没什么目的,真的是看到顺眼的便丢进了购物车里。只一本《麦肯锡原理》,是买给自己烧脑子用的,其他的,全是些文学、文艺类的“闲书”。
其中便有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
1、比爱情美好一点
《查令十字街84号》其书,因为汤唯、吴秀波二人的爱情电影而名声大造。电影无功无过,到现在情节已经忘了大半。但看过的人,一定都会对书印象极深。
刚看完电影就想找这本小说来看,但文艺青年的心与我相似。热卖的那阵子,哪里哪里都是缺货。后来时间久了,也就把这事忘在脑后。
上大学的时候最爱读爱情小说,成书的、网络连载的、影视衍生的,只要文笔流畅,情节曲折,照单全收。也因为此自己写过一些故事,每天为了推敲一个男与女痴怨纠缠的故事,边走路边走神。
到了二十五六岁,突然就不喜欢了。越是刻意追求误会矛盾,引人流泪的爱情故事,就越读不下去。也许是工作了两年,成熟了一些,知道日子的常态就是平淡寻常。于是连做作的爱情故事也成了旧爱。
与电影不同,《84号》并不是一本爱情小说。虽然书商有意误导,但读完导言已经了然。书的情节很简单,甚至平淡,一个美国的潦倒女作家,和一个温和正直的旧书店绅士,他们通信,聊购书,聊书里的情节,聊各自的生活,聊两个相隔甚远的国家,聊战后生活的苦辣酸甜。
期间,有其他店员的离职失散,有朋友的身故,有老人的搬离。一切生活的琐事,穿插的自然流畅。
仅此而已。
书是女作家以自传口吻撰写,信在弗兰克死后被集结出版。看到一半时,我也在揣测,会不会有些隐含伏笔的信件,被HH本人刻意隐藏,不做披露?于是一段爱情故事,生生被缩减成了友谊。
真相我们永远无从得知。而有这本小说,其实已经足够。故事在弗兰克死后,以他女儿的一封回信,和HH寄给友人的信作结。可以说是戛然而止,也结束的理所应当。
与其说这是弗兰克与HH之间的友情,倒不如说是一群素不相识的纽约人与一家英国旧书店之间的情谊。这份情谊如此简单,纯粹,无私,甚至有些不求回报。HH一次次的给素未谋面的店员们和家人寄送食品和物资,也得到了对方真心真意的感激与回馈。我很难想象这样的感情会发生在周边的人,甚至是任何一个现代年轻人身上,然而在6、70年前的西方,它却如此真实的存在着。
这远比爱情更能打动我心,更让我内心宁静。
2、一本好译文
也许是因为从小便被安排读了各种西方名著,到现在为止,也觉得读译文比母语作品痛快许多。当然,前提是译制的够好,不拘泥原著,又不肆意发挥,与原文严丝合缝的融为一体,读者读者,就忘了它出自一位西方作家笔下。
《查令十字街84号》便是这样一部译制作品。译者陈建铭是位台湾人,就职于诚品书店古文区。哈,竟与书中的弗兰克如此相近。
也许正因为此,才有了这本无比用心,饱含感情的译文。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眼中的台湾人,大概就是“认真”,周边来自台湾的同事们,好像没有一个不是如此。他们那种对细节和合理性的索求,常常让我觉得羞愧不如。
我想陈建铭就是这么一个台湾人,再联想到他的工作,这一特质又被放大了若干倍。
每一个物件都会沾染上制作者的味道,一本好的译作亦然。因为被认真的对待过,所以能自然的感染读者,认真的阅读。
3、无用书
从小到大读的都是无用的书。别人读散文,余秋雨、余光中、沈从文,读上千八百篇,写出来的文章个个都能拿高分。
我也读书,读的都是拿腔作调的译文,人名就有七八九十个字,对写文章起不到什么作用,举例子的时候也拿不出来。别人张嘴闭嘴都拿唐宋元明清的伟人说事,而我跟他们都哪一个都不熟。而安娜·卡列尼娜的例子好像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后来上了大学,学了中文,除了为专业课读的晦涩读物,余下的时间都花在了“不务正业”的英文原版书上。结果是专业课成绩不上不下,却歪打正着拿了一张英语八级证书。但对于写作,好像也没起到太大作用。写出来的东西依旧挺肤浅,挺幼稚,连自己也不愿意读第二遍。
上班了,做得是与文字搭边,但又算不得核心竞争力的事。前辈们以及各种鸡汤文都规劝,多看书,才能涨工资,才能自我升值。于是被推荐了看成功人士的自传,某某的某个理论,各种秘籍、攻略和速成指南。常常是翻看了标题就扔在一边,不想看第二遍。
功利心,好像读书也培养不起来。
一个不以文字谋生的上班族,看文学作品,大概就算是在读无用书了。而真正能带给读者快乐的,也就是这些无用书。大城市里年轻的上班族,内心总是烦闷,忙时焦躁的像热锅上的蚂蚁,闲时又惴惴不安觉得空虚。看那些17步速成的成功大法,只会让这种情绪发酵胀大,堵在胸口里。
唯有看无用书让我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