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阴的韩信墓前有一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见者无不拍案叫绝。因此,后世人们便将罪魁祸首归结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萧何身上。同时,更是对“最毒妇人心”的吕后谩骂连声。
此外,多数人认为刘邦才是造成韩信悲剧结局真正的罪魁祸首,明显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冤杀功臣,排除隐患。
其实,这一切的真正罪魁祸首并非如此,而是另有其人,那就是韩信自己。若问何因?只需换位思考一番便不难明白。
一、虚名所累,所求封王,封王又如何
公元前203年(汉四年),正当刘邦为楚汉争霸急的焦头烂额之时,韩信却提出了想当代理齐王的要求。这下令刘邦心火大起:“我困守于此,难以脱险,旦夕等你来援,而你却提出代理齐王的要求,这不明显的趁火打劫吗?”
这时,谋士陈平劝谏道:“当前形势对汉王极其不利,也无法阻止韩信称王,不如假意允之,令其暂代齐王,坚守领地。反之,易生变故。”
而刘邦闻言后,更加果决:“大丈夫要当就当真正的王,何用代之。”因此,刘邦当即封韩信为齐王。
但是,这样强索的结果,老板刘邦能高兴吗?
此后,刘邦又先后封了七人为王,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卢绾、衡山王(长沙王)吴芮、闽粤王亡诸。
关键问题是:各封王辖地,城池多者达上百,少则数十县,总面积比朝廷的直辖郡县还要多。且各王拥兵众多,官员任命自决,赋税自定,明显已失控于朝廷,久必生乱。
公元前195年(汉十二年),燕王卢绾最先起兵谋反,被刘邦迅速平定。之后,又杀韩信、彭越;接着,韩王信、陈豨、英布等王叛变作乱,均被刘邦迅速剿灭。仅有长沙国因势弱,且处于南越的缓冲地带,因而长沙王吴芮幸免以难。但是,在汉文帝七年时,吴芮病逝后,因无子王封之地被废。
由此可知,韩信错的有多么离谱。一是,丧失了下属的觉悟。作为老板手下的员工,就要有员工的觉悟,不可强索封赏,就算勉强遂愿,难免被秋后算账。二是,拿老板当傻子。如果不想跟老板混,就应果断脱离,自立门户。又想借助老板的平台成就自己,又想和老板平起平坐,老板会有那么傻吗。三是,不懂感恩。“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刘邦直接将韩信从一个守粮仓的小仓卒,直接提拔到了统率三军的大将军,并以登台拜将的古之最高规格封将,这样有魄力、有决断的老板,可不是那么容易遇见的。想想后来的蜀国丞相诸葛亮,感恩刘备的知遇之恩,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世所传颂。再看看当时刘邦给予韩信的权力平台,可比当初刘备给予诸葛亮的平台大多了。四是,不知道珍惜眼前所得。虽然韩信的功勋累累,但刘邦的封赏同样不弱。王侯将相全任,被世人称为“国士无双”,古之功臣,无人享之荣耀,仅韩信一人尔。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说,无论人与人,还是伙伴与伙伴,或是上与下,相互间的游戏规则千万不能打破,更不要随便触碰对方的承受底线,否则必将不欢而散。
同时,再看看袁绍从曹操处获取的大将军虚职,清朝初期的三大藩王等,这些虚名,可曾带来一丝的实际好处,反而变成了灾祸的根源。
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辉煌的成就中容易迷失自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实在奇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生的福祸规律。成就如马云者,当别人谈及其人生非常成功之时,其反而一脸担忧地道,有多大的辉煌,就会有多大的隐患。
想想韩信年轻的时候,为求一口之饥,都要靠一洗衣为生的妇人接济才得以活命,期间还被一粗壮屠夫逼受胯下之辱。谁又能想到,短短数年间,韩信就从一文不值的流浪汉,成长为了世人需要仰望的“国士无双”的存在。
但是,福祸相依也随之相伴而生。当韩信刚刚迈入人生巅峰的时候,杀身之祸的隐患便也悄悄降临而下。
期间,韩信最先投到实力最强的西楚霸王项羽麾下,以为可以一展胸中抱负。谁知,几年下来,只是奋斗了个项羽身边小小的传令兵。在这里,韩信感到看不到任何希望,便毅然偷偷离开,从而进入了刘邦的阵营,本想有一番作为。那曾想,仍然是外甥打灯笼——一切照旧,仅混到了一个军粮仓库的渺小仓管员而已,这下感到前途更加的渺茫。因此,韩信负气之下,逃离刘邦军营,打算另觅他去。
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时,非常看重韩信的萧何,却来了个“萧何月下追韩信”。从此,韩信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按理来说,韩信扬眉吐气的人生已经启航,但是无限辉煌的背景却隐藏着无限杀机。
虽然,人们常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是,又有几人能经受得了从大悲到大喜的心灵冲击。也因此,无数英雄豪杰就这样悲剧的落幕了,留给世人的是一声声的唏嘘感叹。
所以说,人生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时候,不正是大喜或大悲之时吗。
三、恨妇人狠毒,怪知己无义,抱怨老板卸磨杀驴,不若自悟自省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九月十三日,后世人们心中的“兵仙”、“战神”,却被吕后指使萧何将韩信骗进了长乐宫的钟室。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吕后见韩信进入钟室,立即命令皇宫武士将韩信擒缚后,并斩其首级。
另据野史记载,刘邦因韩信功大,曾金口赏赐其“免死口谕”,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刃不死。因此,吕后指使皇宫武士将韩信掉在钟室内,钟室四周又用黑布围遮,后以竹杆将其戳死。
但不管怎么说,韩信也是因萧何而亡,更是因吕后而死。虽然,当时刘邦未在帝都长安,但是若没有刘邦的首肯,吕后怎敢擅自作主,杀害功臣。正所谓:夫唱妇随。吕后表面为刘邦背骂名,实则以消刘邦心中之隐患(或汉家天下之隐患)。
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对于韩信的悲剧结局,我们不必去恨妇人之狠毒,怪知己无义,抱怨刘邦卸磨杀驴,但我们可以借鉴,可以深思,也可以自悟,更可以将这份沉重的历史转化为自己人生的喜剧结局或完美结局。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