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的生长点以其日益凸显的育人价值备受人们关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力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纲(征求意见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据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体现为:立足学生的直接经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亲身实践。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潜力
(一)重建课程观——弥合个体与课程的断裂
综合实践活动将学习者置于课程的中心,并将个体意识的提升作为追求的目标,充分确立起个体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重塑了“我之为我”的个体尊严。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
(二)重建教学观——弥合个体与教学的断裂
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的范式转型。传统教学以机械的、单向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为特征,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将其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离出来,从而造成教学的“非人性化”。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
(三)重建学习观——弥合个体智力与人格发展的断裂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创造性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策略的运用,鼓励学生建立各种联系,从而走出封闭的个体学习行为,迈向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方式与组织形式的改变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使之不停地进人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
(一) 流于技术的操作,缺乏整体的规划
许多学校受功利的驱使,把综合实践活动变成浮华的外在装饰,只追求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堆积成果。“课程统整最重要的精神,如师生一起设计、知识生产和使用、师生角色的改变、民主社区的形成等,反而被抛在脑后。”由于学校充斥着工具理性的氛围,由于教师缺乏对这些深层意义的思考,综合实践活动必然是磕磕碰碰、难以走上正途,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其深刻的价值被扭曲的学校文化所吞噬。
为改变这一状况,学校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作整体规划,认真评估社区参与、教师资源、地方资源、学生需求、学校规模、教育督导、硬件设备等因素,系统分析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思路,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学校整体的改革举措紧密相连。只有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各项改革作整体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才能成为学校文化重建的契机,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文化的变革。
(二) 与学科课程割裂,缺乏探究的深度
作为统整各科目内容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提升科目学习的品质。综合实践活动倡导“深度探究”,但没有学科课程所提供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背景是很难做到的。许多学校活动仅有形式,没有内容,表面轰轰烈烈、丰富多彩,但却缺乏对知识的统整和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因此衰减。
(三)以事实研究为目标,缺乏价值的关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为关注活动背后的实质,关注学生通过活动所进行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关注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许多学校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仅限于寻求“是什么”的“纯事实”研究,不考虑活动“应该怎样”开展,放弃了对课程的价值关照。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探究事实和规律,更要注重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