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李建华校长的教育叙述中爱的表达式中教育=爱+被爱,教育=关系+联系这两条。最早的追溯是朱永新老师《我的教育理想》中提到的世界上的最理想的十所学校中,中国的校园提到的一个,是理想的田园模式,“校园、田园、家园、社园”四园联动的模式,是艾瑞德的特色,那300亩的田园校区,是小朋友参加劳动实践,体验挥汗水的理想场所。
苏霍姆林斯基式的农场社会联合培养模式,在这里能找到现实的回应,是2022年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劳动课程的先见之名,因为艾瑞德学校在2011年开始有劳动教育实践课程。
我越发感觉,我们对一个人的熟悉,是从知道发生的故事,共同经历的事情开始的。
比如对伟大人物的高斯,从十岁开始计算高斯算法的过程,那么后来的成就是从10岁开始就展露非凡的个人能力的呢,还是父母有意识栽培的结果呢?
包括能梦里想到答案的纳什的朋友,所以这些名人轶事让我们丰富了人物的全方位形象,那么一所学校呢?学校的校长李建华在公众号“海派青年”中的形象和朱永新老师的轮廓接近,国泰民安的正义形象。
这所学校迷人的地方,文章中提到重建磕头关系,“自然生长课堂”五要素:基于关系的相遇与对话、基于自主的探索与发现、基于合作的互动与体验、基于理解的分享与表达、基于发展的激励与评价。这样的课堂理念多元立体呈现,在校长的笔下“教室空间结构合理调整,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故事充满课堂,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样态。”
有理论的规划,有每个学生被看见的现实需要被满足,个人观点及时表达,有故事的课堂有趣有料,学习真正发生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有温度、有高度、有故事、有本事”的四有教师托举“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四有儿童,联系“有共识、有格局、有风险、有智慧”的四有家长。是校长的教育情怀,联系丰富的教育资源,团结更多的力量。
对教师的成长规划是“研、读、写、讲、种”五件套。把 名师请进学校,暑假组织教师去进修培训,爱的输入不断增多,教师的心灵得到滋养,爱的流动就充盈在对话之中,有一个细节是教师全员开通个人公众号,让教师有自己耕耘的一片自留地。施展教育思考的场所,让教育思想传播,教育故事像经典一样流传的宝贝。
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做个有心人,温暖自己,照亮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