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社:甲骨卜辞以“土”为“社”,战国时加“示”成为“社”。“社”本义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周代以二十五家为“社”,故而“社”也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后还引申指某种从事共同活动的集体组织,现代也指某些机构。
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结满球形果实的果树,果实上长满了刺,本义指栗树或栗树的果实。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已经做过的事情不用再提,已经完成的事情不用再去劝阻,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这句话强调接受现实,不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过多纠结,而是要向前看,专注于未来。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的事。宰我答道:“夏后氏用松为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宰我又说:‘用栗是要使民战栗,对政府有畏惧。’”先生听到了,说:“事已成,不须再说了。事既行,也不须再谏了。已往之事,也不必再追答了。”
这里的历史背景还是鲁国三家姓把持朝政,国君成为摆设,鲁哀公有意夺回王权,于是像宰我寻求办法,宰我说:以前夏朝祭祀时多摘松树,殷朝祭祀多用柏树,周朝多用栗树,我们要用栗树,让百姓知道王权的尊贵,让大家臣服于王权。孔子就说了,以前的事结束了,就不要再提了,既往不咎,我们要向前看才行。
我觉得这一点上,孔夫子是很务实的,过去的事情重提没有意义,现在要做的是向前看,把握好未来的方向,想起了心理咨询这一块,精神分析法有点像考古,找到过去的蛛丝马迹,然后,发现问题,着眼于未来,寻找未来的可能,而认知行为则像对现在的处理,改变现在的困境。不管着力点在哪里,面向的都是未来。这一刻感觉到了和古籍的想通点,感觉很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