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目录的时候以为这章一定是具体的告诉我们我们怎么做了,一定会有具体的实例,真正的阅读,才知道这种想法虽然不能说大错特错,,但却是偏离主题。这里也就更理解郝晓东老师为什么要带领我们啃读《论对话》了,在不知不觉中,我就不是在被思维假定所左右吗。这一章依然是理论的阐述,但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也就像作者一再强调的,学习理论并没有对有效学习环境设计提供一个简单的处方,就像物理学虽然强调但也没有规定怎样建一座桥一样,它是引导我们重新思考教什么、怎样教、怎样评价。
本章主要叙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目标的变化,二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个视角。不同的学习目标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教育的新目标要求改变学习的机会,而如何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就是我们要考虑的。
一、教育目标的变化
从写作来看,19世纪早期的学校教育目标是能够签名,到了20世纪初期,写作是书记,到了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了要求小学生用书面语表达思想的观念,才要求所有学生分析就、解释他们所阅读的东西。
20世纪初期,学校是以工厂的模式来管理、教学、测量。儿童被当作原料有技术工人(也就是老师)进行有效的处理,以取得最后的产品。工厂模式影响者学校的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等的设计。
现在,学生们需要理解他们知识的目前状态,并建设之、改进之、而且在不确定的情形下做出贡献。社会期望学校系统的毕业生们能够识别、解决问题,并且终身为社会作出贡献,期望他们展示“适应性专长”的质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单靠以前的阶梯型课程是不行的,必须要转变观念,转变教法、学法,努力设计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位的“登山型课程”。
二、学习环境设计的视角
1.学习者中心环境
学习者中心环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学习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信仰带到其中,学习者带来的东西在这里都必须得到足够的注意。这个术语还包裹教学实践中已经被称为“文化响应”、“文化适合”、“文化和谐”以及“文化相称”的思想。这个术语还和“诊断性教学”的概念相吻合。这个环境的设计有点“因材施教”、有“交响乐”的意思在里面吧。作为教师要接纳学生的各种文化,重视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一开始就将他们的信念、理解、文化实践带进学习中,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意义。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搭造一座桥,你什么习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从而了解学生们都知道什么、关心什么、能做什么、想要做什么。
2.知识中心环境
知识中心的环境非常认真对待学生的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并继而使知识得到迁移,最终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人。教学是以学习者对所学的最初理解作为起点,同时知识知识中心环境也将注意力放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那些信息和活动上,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现存的课程进行批判性检查。知识中心强调弄懂意义,使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学习,发展性定型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一方法是以学生们以有的非正统的想法开始,逐渐地使学生看清这些想法怎样得到转换和定型。用好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场景”的设置。
3.评价中心环境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的反馈,反馈的比较常见的方式就是评价。评价有两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评价和学习目标要一致,如果学习的目标是理解,评价和反馈就必须是理解,而不是仅仅评价过程和事实的记忆。教师给学生的评价可以是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同时我们好运帮助学生学生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学会评价自己的学习,评价同伴的学习,从而帮助每个人更有效的学习。
文中提到的“档案袋评价”和我们幼儿园为每个学生做的“成长故事”机会差不多。我们的“成长故事”也叫“成长档案”幼儿一学年的学习情况、发展情况通过这个档案袋一目了然。
4.共同体中心环境
学习共同体有班级共同体、学校共同体、社区共同体。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校反映不同的规范和期望,不同的标准和实践对教什么和怎样教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佐藤学先生提倡要打开教室之门、学校之门,也就是因现在的社会不再是封闭的社会,教与学都有很的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正在进行的cctalk的“云伴读、云伴学”的直播学习,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堂拓展。教育部相关单位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在好多老师的努力下已经逐步的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响应,好多的老师参与这一计划之中。
三、一致的重要性
虽然书中将有关学习环境的的视角分开来讲述、讨论,但是最后却需要一致起来。如果缺乏一致性,人们就很难知道学生在学什么。就像一块手表,我们可以把各个部件拆开了解它们的原理,但最后必须把各个部件有机的整合到一起,手表才能转动,如果打碎了,手表就不能称之为手表是一样的道理。
2020年1月30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