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中有一段故事,老父亲过年领着全家人拜年,本想让孩子们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的部分以拜年的形式得到周围人们的肯定,但这个举动却深深伤害了低学历的秉昆,让秉昆感到委屈,因此和父亲发生车站的争吵,父亲对自己学习成绩倒数的大实话使得自己在送别父亲之后的几年都没有主动写信联系父亲,一心想要做出一些成就证明给父亲看——我也可以。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包括秉昆也知道,父亲是爱自己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每一个作子女的,都希望父母爱自己,但又或许,我们不仅想要被爱,而且还想要父母对自己满意,这就让我想到了父母对子女的认同,更甚者,这种“认同”才是联系两代人更加紧密的纽带。
我的小儿子经常会问我“妈妈我棒不棒?”“妈妈,你看我,你看我,厉害不厉害?”“妈妈,你还没有夸我厉害呢”。不单纯是长大的我们希望让父母满意,小的时候,我们就喜欢父母能够看到我们的“厉害”之处。孩童时期可能是单纯的求表扬,自己开心,但是等我们长大了,我们都希望对父母有所回报,成为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孩子。
有多少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与父母的冲突愈演愈烈,其中或许有一个原因是孩子感受到了来自于父母的越来越多的“不满意”,但是我们青春期的孩子又处在一个急需要肯定的阶段,他们在完成自我认同的旅程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和迷茫,需要自己至亲的人的肯定和鼓励。
等我们长大了,作为中国文化下的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也同样承载这这样的心理使命——让父母满意。即便是新新人类,即便是多么人格健全独立的个体,能够得到来自父母的“满意”的笑容,那心里也是不一样的温度。有多少子女对着自己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说:我知道他们(父母)爱我,但是........就是感觉到隔阂,就是感觉到委屈,就是感觉到不满,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认同”自己。当然,不被“认同”不被“满意”的因素有很多很多,而作父母的也罢,做子女的也罢,也往往会因为某一个方面的不如意,不称心然后就“一叶障目”,看不到全人的美好,这也是秉昆委屈的重要原因,其实自己就是学历低一些,其它哪哪都好啊,为啥自己就不能成为爸爸的骄傲。
相比之下,秉昆的妈妈却是那么亲昵这个“老疙瘩”,给到了秉昆无条件的接纳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感受到了母亲的“满意”,母亲的“认同”。
这就意味着,“妈妈爱你”远不如“你是妈的好儿子”来的更踏实。我今后会对我的孩子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