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子夜吴歌·夏歌
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古人对气候变化,季节流转比今人敏感得多,翻阅诗集你会发现写春秋之景者甚多,而写夏冬之景者寥寥可数。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春秋时节气候凉爽,适宜出行,比如古代的清明节,这一天要祭祀祖先,踏青扫墓。春天又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经过一个寒冬的积蓄,万物都攒足了劲儿迸发生长。而秋日,昼短夜长,暑热渐渐消散,天高气爽,人们有纷纷走出家门,登高望远,饮酒赏菊。景色宜人,交际频繁,心情舒畅,自然而然,感于物,发于情,写景抒情诗就产生了。
另外,我想从“伤春悲秋”这个词也可窥见一二。经历初春的萌发,仲春的兴盛,到了暮春时节,百花凋残,绿肥红瘦,观残景,自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时间流逝,青春消散,人生落幕的悲观,也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悲哀。秋日至,草木摇落,白露为霜,鸿雁南飞,情感低落,悲凉之气由生,悲秋之词由发。
而夏冬时节,气候至高至冷,不宜出行,宜静居室内,另外,太热太冷都会令人迟钝,疲于感受,故而,夏冬佳作少之又少。
李白的这首夏歌,自有他的特色。首句“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以荷花起兴,描绘三百里镜湖上百朵花骨朵儿竞相绽放的壮美景色,好不热闹,好不壮丽,好不宏大。如此景象我们也曾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领略过夏日荷花的壮美。
紧接着“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从景写到人,田田荷叶中一超凡脱俗的绝色美女遗世独立。诗中没有直接描摹西施美貌,而是通过背面傅粉手法,即用观看的人之多来写众人为睹西施芳容的积极踊跃。这样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是很常见的,最著名的就是《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着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何是归去越王家?我们所知道的是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初读我也有同样的疑惑,听了蒙曼老师的相关讲解便觉豁然开朗。西施不再是扰乱君心的红颜祸水,而是为越国而战的女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