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火热,我们感受到教育的“内卷”,看到妈妈们的焦虑,从她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有舍才有得,剧中妈妈们的舍与得会是你的选择吗?
田雨岚忽略孩子的心理问题,子悠被钟老师三番五次的当众羞辱,田雨岚在录音笔里听到钟老师的训斥,却并不在意,还当着孩子的面说道:“老师严厉点,那是为了孩子好。小孩子挨几句训算什么呀。“
田雨岚对待孩子的教育是成绩论,只要孩子能够考高分,只要孩子能够考上翰林中学,其他的一切都是可以忍受的,只有分数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田雨岚想得到的是成绩,舍得的却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子悠最后得了抑郁症,幻想出另一个叫大龙的孩子,他说大龙在踢足球,其实这些都是子悠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他没有时间做,只能幻想一个大龙来满足自己。
直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田雨岚才反思是自己的问题。还好,她没有一直固执下去,孩子的问题让她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改变了育儿方式。
这种改变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她自己都是一种进步,她得到疗愈,孩子才可以痊愈。
就像心理学家李雪说,“父母希望孩子幸福,同样,孩子也希望父母幸福,如果父母不幸福,孩子不忍心独自幸福。”
还好,有伤痛的地方,终于有光照进来。
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有舍才有得,我们成长人往往有得才会去舍,就像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他们不会想着交这个朋友有什么收获,他们真诚的对朋友先付出,至于得到了什么,他们并不在乎,结果他们反而得到了真友谊。
南俪因为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后因工作不顺的原因,更引起她的安全感。
从而迷失自己,不想女儿长大后承受事业的不顺,想让孩子变强大些,对孩子多于担忧而影响她的判断,从而导致她看不到女儿多才多艺的优势,舍近求远的给女儿报补习班来提高文化课。
每一位焦虑妈妈的背后都有一份伤痛,田雨岚自卑,南俪看起来坚强独立,其实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都是原生家庭积攒的伤痛。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这些伤痛可能不被人发现,等到生活出来裂痕,这些伤痛都会跑出来做怪。
但是父母走出伤痛的代价,不应该建立在给孩子带来新的伤痛来完成的。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伤痛的承接者。
我们常常害怕孩子吃苦,不想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想帮孩子选一条更容易的道理,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我们每一次的成长哪次不是痛过之后的收获,我们剥夺了孩子吃苦的权利,是不是也扼杀了孩子的成长机会?
有些父母帮孩子去追求的,不过是面子,为了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起孩子成就的荣耀。他们看不到孩子真正的喜爱,就像田雨岚,儿子的理想是当一名生物学家,而在田雨岚的眼里,儿子养的那些小动物是“脏兮兮的恶心物”。
复旦教授梁永安说:“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你如果只是以出人头地为目的的话,其实你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偏狭的道理,就是你再想在今后的生活里面干得比90%的人还要好,那是很难很难的。我们整个教育,都应该转移到一个什么方向上来呢,我们今后的任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世界,热爱万物,热爱众生,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寻找到一个自己内心喜欢又有时代价值的事情。一个人一辈子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好了,在这个过程里面,证明自己是可以改变的,同时也能通过自己做的事情,证明这个世界也是可以改变的,这个就特别好。”
教育的最终意义不过是当个优秀的普通人,热爱万物,做一份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以此来养活自己。
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培养成考所好大学是终极目标,而是培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