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南郡打败殷荆州之后,逮捕了殷的将佐十来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南郡向来待罗企生很好,当他打算杀掉一些人的时候,先派人去告诉罗企生说:“如果向我谢罪,定当免你一死。”罗企生回答说:“我做为殷荆州的官吏,现在他逃亡在外,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绑赴刑场以后,桓南郡又差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过去晋文王杀了嵇康,可是他儿子嵇绍却做了晋室的忠臣。我想请桓公留下我一个弟弟来奉养老母亲。”桓南郡也就按他的要求赦免了他弟弟。桓南郡先前曾经送给罗企生母亲胡氏一艰羔羊皮袍,这时胡氏在豫章,当罗企生被害的消息传来时,当天就把皮袍烧了。
【原文】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人物】
桓南郡:桓玄(369—404),字敬道,小字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西)人。桓温少子,形貌瑰奇,风神疏朗,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历官义兴太守、江州刺史、都督荆州等八州郡军事。曾与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反对执掌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以及王国宝等人。后与殷仲堪反目,打败殷仲堪而并得其地。元兴元年(402)举兵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掌朝政。次年代晋自立,国号楚。不久为刘裕所败,被益州督护冯迁杀死,时年三十六岁。
殷荆州:殷仲堪(?—399),陈郡长平(今河南淮阳)人。能清言,善属文,其谈理与韩康伯齐名。谢玄请为参军,又为长史,领晋陵太守。以孝闻名,晋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相亲爱,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守江陵。安帝时,两度响应王恭起事讨伐执掌朝政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以及王国宝等人,在王恭死后又与桓玄及杨佺期结盟对抗朝廷以求自保。后与桓玄反目,战败被俘,自杀。以其曾为荆州刺史,故又称殷荆州
罗企生:字宗伯,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多才多艺。最初任佐著作郎,殷仲堪镇守江陵时,推举他做了功曹,累迁至武陵太守。未到任,桓玄攻打殷仲堪,即又担任咨议参军。殷仲堪兵败后为桓玄所获,不肯投降,被杀。
晋文王:司马昭(211—265),字子上,魏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司马懿次子,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255),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并谋代魏。魏帝曹髦谓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甘露五年(260),司马昭弑曹髦,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灭亡蜀汉,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咸熙二年(265)病逝,年五十四,葬于崇阳陵。数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嵇康(223—262):字叔夜,魏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先人本姓奚,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后避祸至铚家于嵇山之侧,因以为姓。为曹操曾孙女婿 ,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工诗文,善鼓琴,精乐理,崇尚老庄学说,常言养生服食之事。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因不满司马氏擅权,菲薄汤武周孔,为礼法之士所嫉恨。后遭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被司马昭所杀,时年四十岁。有《嵇康集》传世。
嵇绍(253年-304年):字延祖,晋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嵇康被杀时年仅十岁。事母至孝。晋武帝征为秘书丞,历任汝阴太守、豫章内史、徐州刺史、给事黄门侍郎等职,累授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封弋阳子。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出任侍中,惠帝反正后仍居该职,故称嵇侍中。后为齐王司马冏幕僚,司马冏被杀后返乡。河间、成都二王进攻京师时,长沙王司马乂拜为使持节、平西将军,以安定军心。司马乂被害后,与百官被成都王司马颖废为庶人。永兴元年(304)恢复官爵。时东海王司马越挟持晋惠帝与司马颖交战,大败于荡阴,百官奔走,只有嵇绍拼死保卫惠帝,被杀于帝侧,血溅帝衣。死后累赠至太尉,谥号“忠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