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朋友圈,总能看到李老师公众号的文章,几乎是一天一篇,我真佩服她哪来那么多题材,哪来那么多精力。每一篇文章读来都是那么质朴,毫不矫揉造作,朴实的文字里总是流淌着让人心灵激荡的东西。如今早读的《团结巷的故事》,读完真是令人 感动。这篇文章讲的是:我家住在团结巷,父亲希望我以后回到团结巷来工作,而我却不喜欢这里破旧的环境,想去省城工作。父亲有一天叫我去帮棉姨卖包子,我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头在吃包子,我怀疑是吃白食的,于是格外关注他,到付钱时,老头摸出几张纸片,而娥姐却爽快地收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是父亲跟我道出了这其中的真相,原来这个老头是矿上的老人,后来脑子受了伤,逢人就说他是“司令”,团结巷的人为了让老头安享晚年,大家都互相帮衬他,让他吃饱、穿暖、住舒适。我受到这件事的影响,瞬间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决定不去省城了。李老师的文字就如拉家常一般,没有一句高深的理论,但读完却令人深思。
李镇西老师说:写作就是要有细腻的感受力,敏锐的观察力、形象的再现力,写作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要技巧。我觉得李老师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她的每一篇文章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的小事,李老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任何生活中的小事、普通事、平常事,在李老师的笔下总能让它绽放光芒,每天读着她的文章,总能感觉一股向上的力量,总能让人感觉到普通人的平凡与伟大。
与李老师相识是在这学期的教育写作课程,李老师是2021秋加入新网师的,说起来她还是我的学妹呢!这个学妹可不得了,她在打卡群的文章很快显露出她深厚的文字功底,仅一个多月,就有多篇文章被置顶或设为精华,她还开设了“山区教师日常”公众号,每天记录自己日常工作中的琐事。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我写作的目的除了记录生活,反思工作,提升自己之外,就是希望给读者提供一点点有用的东西,亦或是对工作对生活浅显认识。文如其人,通过品读她的文章,可以看到一个长期坚守在山区教师的教育热情。可以看到一个淡泊名利与平常心态对待教育的普通教师的信仰。
山区的条件差,学生人数少,而且学生的基础参差不一,留守儿童、特殊儿童居多,与城市相比,山区的老师需要为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与爱心,他们需要克服单调、枯燥的生活,还有对学习提升的向往,山区师资薄弱,有点能力的老师都想进城,留下来的老师大部分是快接近退休的。他们普遍没有了教育激情,对工作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曾经在山区教过十年,那时山区的条件艰苦,但我为什么能坚守这么久,我想是源于山区孩子的淳朴和善良,在山区教书那些年,我和学生打成一片,每天一放学,我就去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在家的学习情况,哪个学生没有来,我一定会利用放学或晚上时间去他家里,看望他并帮他补课。由于我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每年的毕业考试我们班都名列前茅。这是我热爱工作给予我额外的奖赏。由于在山区呆过很长一段时间,深知山区老师的不易,所以李老师在山区教书,童心不泯,爱心有加,不忘初心,实在是令人敬佩。
更让人感动的是李老师身处山区,不甘平庸,在有生之年想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一点就很难得。在许多人眼里,舒舒服服地过好每一天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去折腾自己了,李老师则不然,她热爱写作,热爱阅读,积极输出,在不惑之年还加入新网师,倒逼自己更加快速地成长,她开设公众号,保持每日一更,在她的生活中,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美景的吸引,唯有诗和远方。
虽然和李老师只是相识在云端,但她的热心、热情和对教育的热爱,都令我不能忘怀。与李老师比起来,我的差距就太大了,我的自律性不够强,做事也仅凭一时热情,凡事不能坚持,在时间管理方面也做得不够好。很多时候惰性使然,内心的另一个他总是想打退堂鼓,想写点东西总是觉得才思枯竭,没什么可写的,一时的消沉令我心灰意冷,但看到学友们的勇猛精进,内心重又燃起学习的欲望,这就是矛盾中的我。
做人还是要有点上进心的,像李老师一样,做好自己的事,过好每一天。如犟龟一般,一点一点地前进,不管世俗的嘲笑和异样的眼光,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不变的初心,就一定能遇见一个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