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在知乎上回答了一位大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每天感到头脑空空,无事可做,我该怎么办?我的回答是:首先,你在知乎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在思考读大学的意义,先为你点赞。其次,大学生应该是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同时执行力方面还不算很强,或者说内心的源动力不足,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充实自己、去提升自己,只停留在想一想的层面。再次,如果把想的东西变成实际,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我现在拥有什么?比如健康的身体、俊朗的外表等。二,我会做哪些事情?比如我会做饭,我会开车。三,我喜欢做哪些事情?比如我喜欢打篮球,喜欢看电影。四,我身边比较上进的同学或老师他们在干什么?五,学校和学院有什么充满意义的活动和体验?六,认真地想一下你三五年后会成为什么样子,想成为这个样子吗?
另一位知乎朋友的问题是:如何过好高三毕业后的暑假?我同样以自己浅薄的认知尝试着回答了他的问题:一,可以看你以前一直没有时间和精力看,没有细细品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等。二,去你非常想去的一两个地方。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或朋友一起去更好。三,研究你感兴趣的专业、学科,它们的来龙去脉、前沿动态。比如载人航天、摄影技术、历史学等。四,可以有目的性地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兼职。比如问卷调查、当地导游、学校招生等。五,可以把你的弱项补一补。比如字写得不好,普通话说的不标准,半途而废的兴趣等。六,可以学一些有益于社交并拿得出手的技能。比如剪纸、弹琴、魔术、舞蹈等。还可以尝试一些量力而行的带有危险性的运动。比如登山、跳水、攀岩、野外宿营等。最后,只要有心,只要想做,总能找到有用有趣有意义的事情。
分享完两个案例,相信大家会有所思考:为什么大学生会脑袋空空,感觉无事可做?为什么高考后会感到不知所措?先说说我现在的工作,一个月有十几天的休息时间。同事们有去健身塑形的,有去兼职赚外快的,有在考证充电的,还有准备公职类考试往上走的。这些都是在为自己的小目标做努力。而另外一些人呢:延续大学的舒适生活-睡到自然醒,追剧到天明,通宵打游戏等各种放松的方式。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可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会在睡得很累又懒得起床的时候,琢磨着接下来我到底要干什么,想来想去没想明白又睡着了;我们会在剧中感叹时光的美好-羽化登仙、笛声悠长。比如羡慕男主角的侠肝义胆、机智勇敢、风度撩人。比如想变成女主角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并且美貌优雅还容颜不老。我们会在游戏中找寻理想中的自我,一路狂飙,十八般武艺尽显神通,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当睡醒了,剧终了,拼完了,一切都结束了。头脑一半在回味,一半在催你奋进。问题来了:这时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没事可干呢?是没有追求吗?应该不是的,要不然怎么会在睡梦中还想着自己的前程?怎么会在剧中羡慕男人的勇敢,女人的受宠?怎么会在游戏中找寻理想中的自我?
那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答案不止一个。我根据自己的失败体验、沉痛领悟归纳几点:一是我们内心的源动力不足。如果车的马达不给力,人的心脏不强大,能跑得长远,能活得长久吗?二是我们的目标或追求不清晰,若隐若现、可长可短。你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比如我要过上幸福的生活;我要做一名成功的人士。何为幸福,何为成功?天晓得。三是没有把目标可视化、指标化,实施过程中没有严格要求。这个月我要把这本书看完。今天看多少页,什么时间段看却一概不关心,到了月底才想起我好像要把这本书看完。四是最致命的一你不相信奋斗的力量,你害怕结果不尽人意。与其结果无法接受,不如啥都不干。一开始就不打算得到最好的结果。好比我们惊讶地问一些身边的牛人,你是怎么做到的?大牛的回答云淡风轻,而你却连连摇头,算了算了我干不来。
深扒到此,我不由得想起俞敏洪在〈〈开讲啦〉〉分享的一篇演讲主题:相信奋斗的力量。第一年他没有考上差一点点,总觉得第二年能考上。第二年考后,又差一点,像我可能就放弃了。第三年老俞跟母亲谈条件了:无论如何我也不干农活了,我要专心考。结果第三年考到了连做梦也没有出现过的北大。如果他一开始就害怕结果不尽人意,没有强烈追求的话,恐怕也只能逼着在家干农活了。还有就是在大学得了肺结核住院期间,看了500本书、背下了一大本英语词汇。这为他后面办辅导班、讲词汇课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本来生病住院、学业搁浅,难免让人失落、无助。他却没有闲着,一边休养生息,一边寻找进步的阶梯。
最后双手奉上一个温馨提醒:每当你没事可干的时候,在收藏这一栏,点开我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