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隆兴北伐败垂成
第七节 反复变
胡昉、杨由义到宿州金营后,通报了南宋朝廷不同意割让“海、泗、唐、邓四州”的意思,金军元帅仆散忠义责怪南宋失信,将胡昉等人囚禁,胡昉等坚贞不屈。
仆散忠义将议和过程对金国皇帝完颜雍做了汇报,完颜雍倒也大气,道:“出使者有何罪过?”命仆散忠义将胡昉放回。
公元1164年二月底,胡昉从金军大营回国,赵眘听闻胡昉曾被扣押,对张浚道:“和议不成,这是天意,此后可一心一意抗敌!”
三月初一日,赵眘下诏,命张浚视师江淮,张浚奏请赵眘临幸建康坚定前线将士信心,汤思退听闻,唯恐赵眘真的再打下去,奏道:“好战之人,不知战乱厉害关系,只会大言误国,以此获得美名。宗社大事,岂能形同儿戏?”又奏请赵眘禀报赵构后再定夺。
可能是汤思退说要奏请赵构的意见触动了赵眘,赵眘在汤思退的奏章上愤怒批示道:“金国如此无礼,你还想议和。今日形势非秦桧时所比,你的提议,比秦桧都差远了!”汤思退大骇,假装上疏要退休,实际暗中和主和派联合诬陷、诋毁张浚。
张浚还没意识到危机,意气风发的到江淮视师。大肆招揽山东、淮北忠义之士充实建康、镇江两军,共计有一万二千余人;万弩营也扩招一万多淮南、江西壮士,让陈敏统领,巩固泗州;增置江淮战舰,修备各军弓矢器械;因投降的萧琦是契丹贵族,沉勇有谋,张浚让其传檄在金国的契丹将领,约为内应。
张浚紧锣密鼓备战,汤思退也处心积虑拆台。王之望是张浚都督府参赞军事,汤思退让他出面上奏赵眘:“兵少粮乏,楼橹器械没有备齐!”又说,派四万之众守泗州,恐怕不妥当!搞得赵眘迷糊了,心中犯嘀咕:张浚,你在前方咋搞的?这只是汤思退的阴招之一;
汤思退又让右正言尹穑,上疏弹劾张浚跋扈,这就击到了张浚的要害,张浚性格一贯如此,因为德高望重,无人提及而已,尹穑开言,赵眘自然警惕;尹穑还弹劾张浚铺张浪费,国用无度,这又点到张浚死穴,但凡打仗,岂有不大用钱的道理?
汤思退还让人攻击都督府参议官冯方,致使冯方被罢;又让人弹劾张深守泗州,只接受张浚将令,不接受朝廷指令,让赵廓接替,是为拒命;户部侍郎钱端礼,上疏阴阳怪气地道:“两淮名为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又道:“兵者,凶器,请以'符离之败'为戒,早定国策!”
张浚埋头备战,却被大后方自己人搞得心灰意冷,便接连八次上疏请求退休,四月,张浚被罢免宰相职务,江淮都督府也撤了,因而,赵眘的态度又转向了议和。六月,朝廷命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州、邓州,向金军示好,虞允文不奉诏。七月,汤思退采取壶底抽薪的办法,召虞允文回京,命户部尚书韩仲通代替虞允文为湖北、京西制置使。
汤思退急于议和,又自毁长城,命两淮撤去警备:停止修筑寿春城;解散万弩营;终止修建海船;拆毁御敌水柜;不封赏有功将士;撤除海、泗、唐、邓四州的卫戍。总之,汤思退的做派,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个秦桧。
张浚听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汤思退毁于一旦,忧心成疾,于八月二十八日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赵眘赠其太保,后又加赠太师,谥号“忠献”。
二十九日,赵眘派宗正少卿魏杞为金国通问使,出使金国议和。出发前,赵眘当面告诫道:“你去金国任务,一是为国正名;二是让金国退军;三是,减免岁币;四是不遣还'归正人'!”魏杞可能事先做好了功课,提出了十七个问题,赵眘都一一圆满答复。
最后魏杞对赵眘道:“臣奉命出使敌国,岂敢不用心为陛下办事?只怕金国贪得无厌,假若如此,请陛下速速发兵抗敌!”
汤思退唯恐和议不成,又暗中派孙造到金军大营,做什么事呢?汤思退请金军派重军渡过淮河,逼赵眘议和,这就是里通卖国的行径了。赵眘闻金军进逼,先命王彦率军渡江,屯兵昭关;再命汤思退都督江淮军马,可两淮的守备是汤思退下令撤除的,因此还利用尹穑弹劾处分了二十多位不肯撤防的将领,此时让他到江淮都督,前线将士还不把他剁为肉酱;再者,金军是他汤思退“请”过来的,现在让他领头去抵抗金军,汤思退怎么敢去?
汤思退誓死不从命,赵眘无法,只得请出老将杨沂中,任命他为同都督,都督江淮军马,钱端礼、吴芾并为都督府参赞军事,暂时应付局面。
佐料:王之望是襄阳人,有文艺才干,秦桧当权,王之望落落不合,世人都说他有操守。此前向上疏赵构指出,岳家军、韩家军、张家军有各自为战、尾大不掉的隐患,就是这位王之望先生。
赵眘即位,史浩提议让吴璘撤出德顺军,川陕宣谕使虞允文不同意,赵眘便让王之望代替虞允文为川陕宣谕使,向吴璘传撤军手诏,导致吴璘撤军大败。
可能是这次事故让王之望对战争感到了害怕,担任江淮都督府参赞军事时,他上疏赵眘道:“人主论兵应承天意,臣观天意,南北之形已成,并不能相互并吞。我们不可渡过淮河向北,犹如敌军不可跨越长江而南。不如移攻战之力而自守,然后随机应变!”王之望的观点,和汤思退很对眼,因此,汤思退推荐他为金国通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