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
——从“笨人”到“半圣”的升级之道
一、书籍及曾国藩简介
(一)题材
人物传记。
《曾国藩传》是一本关于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书法家曾国藩的传记。
(二)主题
讲述曾国藩从一个“笨人”到“半圣”的心路历程;
经历五次耻辱,如何步步升级,脱胎换骨?
是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
展现他身上所代表的中国式力量,给我们普通人以启迪和指引。
(三)作者
《曾国藩传》是张宏杰的集大成之作,从精神成长和人格完善的角度,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曾国藩传》是张宏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系列畅销百万册后突破之作。
张宏杰,知名历史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
(四)出版信息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月
(五)曾国藩简介
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61.5岁),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2.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3.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4.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5.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6.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二、书籍内容——曾国藩的成长历程
(一)第一卷 京官时代——沉淀时期
1.艰难的科考经历:越笨拙越努力,七次考上秀才,28岁高中进士。
曾国藩他从小就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勤奋好学。然而,他天生愚笨,和他父亲一样,读书不怎么开窍,年年考,年年落榜,第六年父子两人拼命备考,40多岁的老父亲终于高中,而曾国藩不仅落榜了,考试写的文章,还被当做“文理不通”的反面典型,挂出来让全省的考生来围观。这下曾国藩的脸兼职丢尽了,也极大地刺激了他,这也是他平生第一次大挫折。
相传,读书时期的他,背书不如毛贼。当时有个小偷,潜伏到曾国藩家的房梁上,想着等他背完书睡着了再去行窃,结果,曾国藩把一篇文章背了好多遍,连小偷的听会了,他还没有记住。最后这个小偷嫌曾国藩实在是太笨了,一气之下,东西也不透了,直接跳下房梁,指着曾国藩说“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说完贼当着曾国藩的面将那篇文章一字不漏流畅地背了一遍文章扬长而去。
面对挫折,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越挫越勇,复盘失败原因,一举中第,曾国藩考秀才考了六年,终于在第七年考上了。这段艰难的科举经历是最好的自我教育,不仅展现了曾国藩的坚韧不拔,也为他之后的成长和进步打下了基础,培养了他的性格特点和处事的基本原则,“越挫越奋”,挫折越大,越能抗压,越能在挫折下,重新及其斗志。
2.学做圣人,惊人的进阶之道。
官场上愣头青,上书批判皇上,得罪同僚,成为人人唾骂的人物。
进京为官后,曾国藩面临着周边众多人才的竞争和慵懒的环境。年轻的曾国藩有许多缺点和毛病,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相反,他更加发奋用功读书,拜访大儒唐鉴。
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他立志学圣人,通过自我反省,写日记等方式,他最终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完善,不断进步,获得道光皇帝的赏识和提拔。
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也为他在后来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启示:
早年考学经历:让曾国藩树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信条:尚拙。哪些笨拙的人,虽然没有智力资本,却更愿意付出和努力,比别人更虚心,应对挫折的能力也更强。“天下之拙 能胜天下至巧”。
看起来曾国藩吃透了愚笨的大亏,实则却是扎扎实实地走完这一步再踏出下一步,应了他自己所说的“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这话,完成了从“笨小孩”到中兴名臣、一代儒宗的蜕变。
(二)第二卷 湘军崛起——创建湘军时期
1.临危受命,历经长沙受辱后,怒练最牛湘军。
2.精力江西困境,被挤兑回家,蛰伏两年,脱胎换骨。
3.二次出山,判若两人。转战安庆,啃下“硬骨头”,结硬寨、打呆仗。拿下安庆、天京,打败太平天国。
4.最后的战役:天京攻坚战。朝廷的担忧与行动。自剪羽翼,明哲保身。
启示:
从曾国藩两三年间“颠覆式”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不是没有才华,而是情商不够。他没有想明白“干事,尤其是干大事,越是心急往往就越难办成”的道理。
曾国藩创办湘军有三个原则:第一是开出高军饷;第二是“将必亲选,兵必自筹”;第三是“选士领山农”,让读书人当将领,指挥哪些草业农民战斗。
在内心极端痛苦的情况下,曾国藩终于开始反省自己。他渐渐明白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上的不足,也开始明白:“机智圆滑和同尘”才是官场中的“取胜之道”。
(三)第三卷 总督生涯——总督生涯时期
1.任职两江总督,对自己清贫,却与大家同流而不合污。
2.与接班人李鸿章共同围剿“捻军”,以自己的抽身退步,让李鸿章独当一面。
3.任职直录总督,因处理天津教案不当,让他晚年蒙羞,心力交瘁。
启示:
随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成功,曾国藩获得了总督之位,成为晚清最有权利的大臣之一。他在总督任上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等近代军事工业等。他的权利也为他赢得了声望和信任,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曾国藩的处事风格是“外浊内清”:随波而不逐流,同流而不合污,对自己及下属家人要求严格,对别人从不苛待。
曾国藩很有外交上的大局观,他清醒意识到,要对抗洋人,必须和他们保持平等关系,发起洋务运动,伺机学习并超越。
“天津教案”是曾国藩晚年的“污点”,实际上那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为朝廷“背黑锅”。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和本色。他在自己的晚年生活中依然保持着简朴的作风,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清朝政治腐败和军事落后的现状,为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
(四)第四卷 曾国藩的最后岁月——生命结束前最后一段时期
1.离任直隶总督,回到南京。
2.为国家办最后一件大事,派一批儿童远赴美国留学。
3.虽油尽灯枯,仍然勤奋有恒。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每天坚持读书学习。
4.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
启示:
晚年的曾国藩,因受天津教案的影响,心情时常低落,身体每况愈下。而在此前,他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30岁就已经出现了耳鸣,而且特别容易疲劳;33岁时看东西模糊得更老年人一般,36岁便开始戴老花镜;35岁时,他换上了严重的皮肤病,奇痒异常,浑身难受,他甚至说,痒起来都不想活了。此外,他还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常年睡不好觉,他的身体因此出现了早衰,50岁的他,感叹自己的身体,虚弱得像个70岁的老人。
身体条件天生如此差的曾国藩,其实一直活得是一种坚持,一种心境,而当那种心态不再的时候,身体上的病痛也就开始爆发了。
在生命的尽头,他把目光看向遥远的未来,竭尽自己最后的精力,为国家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兴办洋务,渐图自强。学习西方技术,申请派出聪慧的中国学子去西方国家留学。清政府派出了30名幼童远赴美国留学,后来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