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016-10-29
1.
就像青春期,更年期一样,写作也会经历迷茫和烦躁期。前段时间我就对自己的写作格调及文字形式极其反感,受厌烦情绪影响,早早定下的几个主题,写到一半都实在写不下去,把笔一扔,躺在床上喘粗气。
坏情绪真是可怕,连自己特别喜欢,每天期待更新且会定时查看的公众号推文都无心关注。只剩无尽的烦!但又找不到志同道合之人指点迷津,或是倾诉我的苦闷,所以憋了好久,挺难受的。
2.
国庆那晚,依旧写点东西。在医院实习没能回家的姐姐给我发了个微信红包,略带俏皮:“别说话,给你开心一下”。我紧锁的眉头瞬时舒展,会心一笑,也给她回一个“开桑,憋缩话,吻我!”其实我也知道她一人在宿舍很寂寞,毕竟人国庆都开开心心回家了,就她一女生待宿舍,怪无聊。就停下手中的笔跟她聊了聊,算是互诉衷肠吧,也顺带谈起我近期的苦恼。
姐说:“我不写文字,只当个倾听者,你想说就说,我随时可以。毕竟同个阶段嘛,难免是一种风格。再说了每个阶段保持一个风格也正常,怎么可能短期风格多变,而且是个业余爱好者。不要有压力去投稿,你喜欢就投,不想投就当兴趣,作为日记也好啊”。
之后还给我提了一些解决建议。听完姐的话,倒是让我宽心许多。
3.
第二天重拾信心,重提握笔,顺着思路继续写,经过几番修改,终于在国庆假期写成一篇三千多字的回忆文,并在自己的平台发表了,投稿的app也在首页投稿推送我的文章。一整天满心的知足。
4.
近来,我有在回顾自己写作兴趣的缘由,应该始于2006年即是十年前。那时我读四年级,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几乎每个小长假,寒暑假,有时是周末,爸爸准会带我们游汕尾市内的各个旅游景点,市外省外的也去。
每次逛完,他总让我们写游记或是观后感,我常是兄弟姊妹中第一个写好的,而且写得不赖,经常受到爸爸的表扬,其实从那会开始我信心倍增,也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
另外爸爸有要求:每天写一段话,记录一下当天发生的事。当时我确实有去做,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如此说来,我的写作启蒙源自爸爸。
再后来,我的作文常是班里的范文,语文老师经常在班里给同学们念我的文章。高中时候,因为崇拜老师的文笔,曾刻意模仿过。
现在,基本是自己琢磨,自己酝酿,很渴望有更高水平的人的指点,让我可以在写作上得到满足,也希望今后有比较成熟的笔锋。
5.
近期结识几位文学发烧友,跟他们有过简短的交流,从他们的文章,我得到些许启迪---没有刻意追求词藻华丽,朴实型的文字,毫不失内涵。读起来那么真切、亲近,耐人寻味,也经得起推敲,足见写作者的文学功底。但他们写出这样的文章并不需要使出所有的功力,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这种文字形式,很值得我一学。
6.
于我,写作像是一场庄重的仪式。容不得马虎,亵渎。抱着认真虔诚的态度,就算标点符号也会斟酌。
独自一人的时候,灵感比较丰富,只要灵感一来,或是任何灵光闪过,不管在做什么,总会停下手头的事,立马记录,生怕隔会儿会忘记。灵感这东西本来就来得突然,去得更快。
7.
其实倒没有大把空闲时间专门用来写作,毕竟写作只是副业。但多是在晚上奋笔疾书,晚上氛围较好,灵感往往如泉涌。有时没写完还会超出平时睡觉时间,而写好该睡了脑子也满是刚才的文字。
但分明有幸福感。
8.
当然了,要写点东西,脑子里必须有点内容,且不说来一次头脑风暴,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和知识积累,外加细心感悟生活还是要有的。
就如一个剑客,手中必然有一把称心如意的剑,才敢挑战英雄,大胆华山论剑。哈哈,把自己比作剑客,有点不谦虚了。但就这么个理。
读书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输入拿什么输出啊?如果只是一味的掏挖那原本就少得可怜的零散知识,迟早会给掏空的。
所以要时常给自己充电,不管是书本、电影、电视、公众号,只要想学,都可以多重渠道获取信息。我习惯阅读,也有点强迫症,会规定一本书在多长时间内看完,并做读书笔记和阅后随笔。
9.
做着喜欢的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我想起看《欢乐颂》时,赵医生对曲筱绡说的他对读书的极大乐趣:“最重要的是你生活中没法过的,你在书里都可以尝试一遍,多有意思啊”。
10.
写点文字,本质是营造一种对话,也是精神寄托,让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以宣泄,让自己感受到“陪伴”。无论这种陪伴是来自另一个活生生的人,还是脑子里的虚拟角色,甚至是另一个自己。
写作是漫漫长路,我独自朝圣。简单,快乐。
很多曾经念念不忘或是无法释怀的事大多会在所谓的成长与时光的流逝中慢慢变淡,只有留下的文字才相对恒长。
沉浸文字,也让自己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