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什么?什么样的音乐好听?
我们每天都会听音乐,但是音乐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没想过。或者换个问法,你为什么觉得你听到的是音乐?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以回答,那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你在一个海岛上,岛上有一些椰子和一些树枝,你用树枝敲了一下椰子,发出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当然这远不是音乐。你继续敲,敲出了一段节奏,当然这还不是音乐。你继续敲,敲出了一段节奏,当然这还不是音乐。然后你又找来了更多的椰子,按刚才的节奏敲击它们,同时声音还具备了不同的音高,这时听起来已经非常接近音乐了。最后你把这些椰子放到山洞里有节奏地敲打,让山洞里的回声加点特效,再加点强弱变化,这时敲出的东西就已经是音乐了。
其实这个情景和现在的电子音乐制作人制作音乐的方法非常相似。他们录一个声音,用各种效果器改良音色,然后再用这个音色编一个曲调,再加上一些低音和鼓点,就出来了一首音乐。
从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音乐是音色、音高、节奏、强弱的组合。
满足了这些,就可以称之为音乐,但是音乐未必好听,那么什么样的音乐好听呢?从音乐的组成来看,一首好的音乐最基本要拥有的就是良好的音色,优美的旋律(包括音高和节奏)和恰当的强弱变化。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如果你做出了好听的音乐,把它播放个几十遍,那么再好听的音乐也变得无聊了。如果很多好听的音乐结合到一起,让它每一小节都不重复,那也是不好听的。所以一首好的音乐需要的就是这四要素变与不变的平衡。
我们以一首流传了百年的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为例来分析一下。这首曲子只有两段旋律,每段重复两次,来回重复了七八遍,速度、音调都不带变的,然而人们一点都不觉得无聊。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前提条件是这两段旋律都很好听。更重要的是,作曲者在每一次编排这段旋律时,选用了不同的乐器作为伴奏和主奏。让人每次听到这两段旋律都有新奇感。而且总体来说,加进来的乐器呈越来越多的趋势,而且总体的响度越来越强。开始只有一两种乐器在演奏,声音很弱,然后不断地有乐器加入,声音也逐渐变强,使观众也越来越兴奋。最后全部乐器加入,声音达到最强,观众的情绪也被引到最高点,造就了台上台下一同的大欢畅。
在电子音乐中也同样有这种变与不变的体现,比如Eric Prydz(世界著名的progressive house风格电子音乐大师,这种风格以重复的旋律为主要特点)的《Opus》,这曲子更厉害,就一段旋律,但是听起来同样不会无聊。这充分体现了电子音乐和传统音乐都具有的多变性。曲子一开始只有孤单的主旋律,速度很慢,但在你不知不觉之间,BPM(每分钟拍数,衡量音乐速度的单位)逐渐提高。当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低音加入,再高一些的时候高音和弦加入。随着BPM继续升高,鼓点越发急促,主旋律的音色也慢慢改变,乐曲声音越来越大,还加入了几声不断升高的声音,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爆发。当一切到达极点时,乐曲戛然而止,随后的两声重重的鼓点将乐曲引向高潮。
综上所述,一首好的音乐,必然是能把握好变与不变的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