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年级孩子学习歌曲《小树叶》为例
经常看到,一年级孩子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常规的训练,如训练孩子们的坐姿:抬头挺胸、抱臂端坐,教室里鸦雀无声;训练孩子们的排队:抱臂站立,目视前方,走廊里寂静一片;训练孩子们走路:小朋友手拉手,沿着地砖直线走,等等。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样的训练有没有用?答案是有的,但这样的作用似乎实效性很短(前期有用,后期失效)。时间一久,发现孩子们对集体出行保持安静、上课坐姿良好等这些习惯依然存有问题,特别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专注于学习的倾听、交流、思考等习惯,更是明显有所欠缺。
当然,我们知道一年级孩子的常规训练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其本身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好习惯的建立与培养过程本身就是反反复复的,或者说是有波动性的,所以需要各学科老师经常提醒,一起努力,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孩子的常规训练与习惯培养不能单独、单向(甚至割裂)地进行单一化训练,它必须与孩子的学习场景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置于学中”的习惯培养才是有效的,才是有意义的。结合一年级音乐课堂中歌曲《小树叶》的学习,谈谈我的尝试与做法。
一、 情境中学会观察与交流
学习第五单元《秋天的歌》,正值美丽的秋季。这个单元的音乐内容学习,都特别应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开篇歌曲《小树叶》的学习需要设计一个很好的起始。我作了精心安排,和孩子们从“聊秋天”开始——
师: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天的美收藏在一片片树叶中,秋天的美孕育在一个个成熟的瓜果里,秋天的美流淌在一首首美妙的音乐中。孩子们,你是怎么知道秋天来到的呢?
生:园子里的小树叶开始变黄、变红了,一片片从树枝上飘落下来;
生:秋天的风吹在脸上凉凉的,温柔又舒服;
生:秋天来了,天气凉了,我穿上了外套,还会穿上毛衣;
生:秋天的天空特别美,天蓝蓝的,白云朵朵;
生:秋天来了,成群的大雁往南飞,它们有时排成“一”字型,有时排成“人”字型……
这时,我从衣服口袋里取出课前备好的一沓小树叶,孩子们的小眼睛一下闪亮起来,随之发出惊呼——
生:有的小树叶绿中带黄,像镶了一条条金边;
生:有的小树叶渐渐转红,颜色深深浅浅非常美丽;
生:有的小树叶慢慢枯萎,锯齿的边角开始卷起来;
生:有的小树叶小小的,有的小树叶大大的,但看起来都很美……
孩子们一边观察,一边欣赏,一边交流……这时音乐响起,老师示范唱起这首优美动听的《小树叶》之歌。这个教学环节中,老师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与实物展示,特意让孩子们练习“说一说”,既是一种口头表达的训练,也是孩子们相互分享感受的好机会。孩子们在交流时,教师可作适当提醒:学会说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观点;如果表达的观点与他人相同,可以在相同观点上增加或补充;如果表达的观点与别人不一样,一定要好好说(不争吵、不生气,不能情绪化),等等。让孩子们“充分地说”(尽情地说、自由地说),一定是建立在安全而有序的课堂规则里。
二、学习中学会聆听与演唱
在一年级的音乐课堂里,我一直主张“教师要亲自示范演唱歌曲”。某种程度来说,教师的示范演唱胜过光盘里的示范演唱,原因不言而喻: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情感连接,教师示范演唱有现场互动与临场效应(现场生成);二是,教师的现场示范演唱更具示范性,也为孩子学习提供良好的示范样本,这也促成了教师必须更好地去演唱与演绎歌曲。
所以,当我在课堂上示范演唱《小树叶》时,你可以想象课堂里是多么安静,孩子们是多么专注。这时候,课堂里的师生是“浑然一体”的,并非“你是你,我是我”。另外,教师在演唱时,也并非是“教”的单一的输出,而是在输出的同时关注着孩子们的学习状态、生命状态,开始是在讲台前演唱,随后走到了孩子们中间,最后又从孩子们中间走到了讲台前。有时候,我还会刻意走到教室的最后排,告诉孩子们老师也很关注后排孩子的学习状态。这样的提醒,非常必要。
示范演唱完毕,我请孩子们说说“你从老师的演唱中听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看似很“空泛”,旨在让孩子有更多的切入点去说,如可以说听到的歌词,也可以说听到的某些句子,还可以说听到歌曲后自己的感受,等等。所有的交流与感受,都基于——聆听。此处的聆听,是结合教师的示范演唱听出歌曲内容(大致内容),可以在孩子回答的基础上不断梳理与补充完善。另外,听出歌曲的“弦外之音”。有孩子们说“我听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时的伤心、难过”“我听到了小树叶的勇敢与坚强”等,这同样是基于聆听之上的情感理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因识字有限、认知有限,很多歌曲与其说是学会的,不如说是“听会”的。孩子们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耳朵的培养”(听觉的敏锐、听力的准确)成了课堂里最重要的部分。这里的“听会”侧重于两个层面:理解歌词、记忆歌词;演唱时的音准与旋律变化。“词随旋律走,旋律带着歌词”,一般来说,孩子基本以模唱的方式学习。重点句子,重点指导;难点句子,反复练习(多种形式练习)等。歌曲《小树叶》的难点句子是“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此处的节奏发生了变化,旋律在低音处徘徊,需要更多的气息支撑,老师通过不断的示范让孩子练习演唱,直到孩子们学会演唱,体会到旋律的特殊含义。
听唱、模唱,轻唱、清唱;小组唱,师生唱,一起唱,接口唱;坐着唱、站着唱等等,聆听与演唱的转换中,不仅有“技”的叠加,更有“情”的加持,孩子才一步步接近“唱会”,乃至“唱好”。 所以说,只有学习内容与习惯培养整合贯通,有效落实,才能在学习中形成思维品质。
三、巩固中学会合作与创造
在学习歌曲《小树叶》时,有两处内容我进行创新教学:一处是在歌曲示范演唱后,我并没有急着切入歌曲学唱,而是引导孩子思考“秋风是怎么温柔吹拂小树叶的?”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们梳理出“刷 - | 刷 刷 ‖”为歌曲的第一段伴奏;而后又启发孩子“想到明年会和妈妈再见面,小树叶发出了怎样的说话声?”请孩子们用“沙沙 沙 ︱ 沙沙 沙‖”来为歌曲第二段伴奏。师生合作中,教师演唱歌曲主旋律,孩子们则用“刷”和“沙”为歌曲伴奏,在合作中形成两个声部的和声,为后续两声部学习做好铺垫与准备。
“秋风起来啦,秋风起来啦,小树叶离开了妈妈。飘呀飘呀飘向哪里,心里可害怕?”“小树叶沙沙 沙沙沙沙 沙,好像在勇敢地说话,春天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歌曲唱完,意犹未尽,请孩子们想一想:小树叶和树妈妈见面后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妈妈,我们终于见面啦!
生:妈妈,我回来啦!
生:妈妈,我好想你呀!……
是啊,小树叶激动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于是,我和孩子们在《小树叶》歌曲结束后,又创造性地加上了一句小树叶内心的呼喊声——“妈妈,我回来啦!”演绎完毕,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喜悦而满足的神情。这不仅仅是小树叶的呼唤声,更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共情之音。
这里的学习,有动情的演唱、生动的演绎,有丰富的联想、投入的合作,更有积极的思维、个性的创造,教与学共生,师与生互助;学与学启迪,情与情共振。“置于学中”的学习习惯培养,它一定有具体的学习情境(场景),一定有学习任务(内容)及目标,并在达成学习任务与目标的过程中得到同伴的互助、教师的支持,从而帮助孩子建立专注、持久性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