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3.21传习录《圣人作功》225 - 草稿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当下好,我们今天继续为大家解读传习录。让我们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起传承国学智慧,助力文化强国。

我们今天为大家解读传习录第160则,上堂课我们为大家把160则的来书云给大家解读完了,我们现在先来看王阳明的回答。

〔11〕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欲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危灭于东而生于西: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治洗荡之为患也。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这是王阳明对陆澄的回答,我们来看。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

作圣,成为圣贤 成佛作祖,就是成为像老子 像孔子 像孟子 王阳明 慧能大师等等,成为这样的人,这叫作圣。

作圣的功夫是什么?就是纯乎天理 无一毫人欲之私,也就是纯天理去人欲。

跟大家再强调一下,成为圣贤只干一件事情:纯天理去人欲,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人欲就是贪嗔痴慢疑,以情绪为代表的这些信念

所以作圣之功就是致良知,也就是中庸的致中和。

作圣之功是致中和,就是后面说的舍此之外无别功矣。没有别的功夫,没有别的需要你做的了,所以很简单就是一个纯天理去人欲,也就是此心光明,也就是此心不动 良知光明,是这样的境界。

所以我们跟大家解读传习录,不是来学知识的,不是来让自己增加见闻的。因为听传习录,你好像能学到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你好像能让自己变的有知识,因为你可能知道了孟子 孔子 王阳明他们的学说,但这不是我们来解读传习录,或者来学传习录的目的。

那我们来干嘛?我们是来作圣的,是来成为圣贤的。解读传习录是让大家越来越笃信 净信 正信致良知,是干这个。

就像我们以后也会解读道德经,就是为了让大家做到正信 净信 笃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你只有信了,你才能去行,也就是解决你信的问题,就是解决你良知光明的问题,知而未行只是未知。

你良知不光明 你无法知行合一,你良知光明 解行并进。你不能光做功课,你不能光格物致知。你必须悟透心即理,这叫悟门 也叫解门,行门就是修。

我们解读传习录两年了,就这么不厌其烦的一则一则去讲,就是让大家能够去悟透,就是能够解决信的问题。

在解决信的问题的时候,就是在致良知。

所以成为圣贤,成为王阳明这样的人,成为孔孟这样的人,只需要干一件事情,就是使此心纯乎天理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成佛作祖,成为圣贤,无非是纯天理去人欲。

纯天理,首先你得明心。你不明心,你都不知道天理是什么,你怎么纯天理呢?

所以作圣之功,纯天理去人欲,致良知 致中和。

换成我们现在跟大家讲的课程的框架,就是心即理也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你做到这十二字,就是成佛成圣。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这就是做功课了,这就是如何落地实操。如果你想致良知,你想致中和,你想纯天理去人欲。

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和克,一个防一个克。

防在什么时候防?在未萌之先,萌就是萌动 萌芽,未萌就是未发,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还没发作的状态,就是现在我很和平,我还没情绪,这个时候叫未萌,就是还没显现。

防于未萌,怎么防于未萌?就是觉察,就是警觉,就是觉照,要不怎么防?

王阳明后面也讲了,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防于未萌之先,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庸的戒慎恐惧。中庸里讲的,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不睹不闻的时候就是未萌的状态,你看不到听不到,你感觉不到,此刻你感觉不到你有情绪,这就是未发,

喜怒哀乐之未发,这时候靠的是防,提防 警觉,怎么提防 警觉?戒慎恐惧,就像猫抓老鼠一样。

王阳明之前打过这个比喻,戒慎恐惧像猫抓老鼠。你就像一只猫,老鼠没有从洞中出来,你知道洞里有老鼠,你眼睛紧紧盯着这个洞口,只要老鼠一出来,你就抓住它,是这样的。

你现在没情绪,但是你知道种子会起现行,你知道人欲就是贪嗔痴慢疑会发作的,你知道情绪会有的。

这时候你像猫一样,这个情绪就像老鼠一样,你像猫一样静悄悄盯着这个洞口,当老鼠一出来就当情绪一发作,你就像猫抓老鼠一样,一下就抓住它,这个状态就叫戒慎恐惧,所以觉察。

我们一直跟大家说,觉察是你修身的第一步,也是最后一步,觉察。

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不能也。所以大家要知道,你修的是什么功课,你要炼的是什么功夫,就是觉察,就是戒慎恐惧,而这就是念念存天理。

念念存天理就是戒慎恐惧,就是问我现在有情绪吗?我现在清净吗?时刻觉察自己是否清净,时刻觉察自己是否情绪。

如果现在自己是清净的,那就是循天理了。如果现在自己是不清净,是有情绪 有人欲了,那我就要去人欲。

所以防于未萌之先,在喜怒哀乐未发之前,这个时候是个防字,就是王阳明说中庸的戒慎恐惧,常提一念,警觉。

克于方萌之际,方萌刚刚发作,就是已经发了但是刚发,就是已经萌芽已经破土而出了,但还没有长成参天大树,还是一个萌芽状态,还是小树苗的状态,这时候是克。

克是怎么克?王阳明说是大学致知格物之功,也就是格物致知,就是克己复礼,就是反省,就是我们说的修身的一些词,其实就是格物致知。

就是你有情绪了,喜怒哀乐已发。克于方萌之际就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和的功夫。王阳明说的很清楚,就是大学的致知格物之功。

你这时要做的就是格物致知,怎么格物致知?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 观心无常 观法无我。

你发作了,这个时候你去观照一下,去觉察一下身体有没有反应?如果有反应,身体堵了闷了,那就观身不净。也叫观身如身,如实如是的去观照这个身体的堵闷,这叫观身如身。

这个时候你有情绪呀,观受是苦,受呀 情绪呀 你的感受呀,它苦吗?当然苦,心酸呀 憎恨呀 内疚呀,五味杂陈,就那种感觉,观受是苦。

也叫观受如受,如实如是的去观照这个感受。我现在根焦虑,我就如实如是的去观照它,就是允许它,这叫观受如受。

观心无常,也叫观心如心。观心,这个是念,指的是你各种妄念纷飞,各种思绪思想,这个时候你不管想到什么,不管是什么念头升起,如实如是的去观照它,这叫观心如心。

最后观法无我,也叫观法如法,就是你要觉真相,觉真相就是循天理,觉真相就是心即理。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方萌之际,方萌之际就是刚刚萌芽的时候。

但你说你做不到刚开始就格物致知,那就是之前王阳明说的,或遏于出,或制于中,或悔于后。

就是情绪刚升起来时,你没觉察到应该格物致知,这是良知还不够光明。

可能等你生气十分钟后,你觉察到了我忘了格物致知了,这个时候你格物致知,这叫制于中,这个是可以的,这个没问题,这个只是说你戒慎恐惧功夫还不到位。

戒慎恐惧功夫不到位,也是因为良知不够光明。没关系,你制于中,你在情绪已经发作了十分钟后你开始格物致知,这个时候也会让你致良知,

也让你以后能更警觉,以后能更好的去方萌之际,方萌之际就是遏于出 去做格物致知。

当然还可以悔于后,就是这一次情绪已经发作完了,你才突然觉察到我没格物致知,没关系。

这次情绪结束,你才想起这次我没格物致知,那再回想一下这个事情我还生气吗?如果还生气现在格物致知,但如果感觉已经没情绪了,放过这次机会还有下一次,这叫悔于后。

或者格这个后悔,哎呀我怎么就这么笨呢,我怎么就不能够去格物致知呢,怎么又错过一次机会,后悔这个情绪也要格。

所以方萌之际,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所以你看王阳明说的很清楚了,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

如果你想存天理去人欲,只有在未萌之先和方萌之际,去防和克才能做到,舍此之外,无别功矣

别无功夫,就是你想致良知,你只是在情绪未萌之先和情绪方萌之际,去防和克就行了,舍此之外,没有别的致良知的方法了,致中和一样的。

防于未萌之先和克于方萌之际,防就是中庸的戒慎恐惧,克就是大学的致知格物,但他们其实是一个,戒慎恐惧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戒慎恐惧,都是一觉。

把格物致知分为四念处,或者四觉,觉身体 觉思想 觉情绪 觉真相,觉照呀,还是个觉察。戒慎恐惧还是个觉察,只是方便说把它分开,这样讲更清晰,但其实就是一个觉察。

所以你想防于未萌之先和克于未萌之际,你就是一个觉照的功夫,就是一个觉察的功夫,良知恒照也,良知就是觉照。

所以王阳明说,你想循天理去人欲,也就是戒慎恐惧和格物致知。但戒慎恐惧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戒慎恐惧,就是觉照,就是一觉,你可以等同于格物致知。

所以你想防于未萌之先和克于未萌之际,也就是个格物致知,舍此之外再无其他。

也就是如果你想存天理去人欲,格物致知就可以了。你想致良知,格物致知就可以了。你想致中和,格物致知就可以了。你想作圣,成为圣贤,格物致知就可以了,所以舍此之外别无功矣。

除了这个,没有别的功夫了。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别的功课了,我们通常说的做功课就是这个,就是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但你不能说连功课都不做,它是有功夫的,所以作圣之功大家要清晰,舍此之外 别无功矣。

致良知 致中和,循天理去人欲就是一个格物致知的功夫。

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治洗荡之为患也

我们先来看一个出处,就是孔子的一句话意 必 固 我,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句话,然后再来解释一下王阳明说的这句话。

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论语》

来看发的这句话,出自于论语,之前也跟大家解读过的,我们今天再来重复一下。

这句话很简单,就是孔子断绝了四件事情。绝 断绝,就是绝对没有,就是绝对不犯。就是孔子有四件事情是绝对没有,绝对不犯的。

哪四件呢?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勿意。意是什么?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什么?意是念,意是思想,意就是分别。

勿是什么?勿是不要,勿是没有。翻译出来就很简单孔子不执念,那就是孔子无善无恶。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意之动,孔子没有意之动,就是孔子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就是本体的状态 天理的状态。

而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欲的状态。所以孔子是圣人,所以孔子子绝四,孔子不分别念。勿意就是孔子不执念。

不执念就勿必,必就是必须 一定。孔子不执念就没有说一定必须要做什么,这是层层递进的,

所以勿意就勿必,勿必就勿固。固就比必更进了一步,我们说固执 顽固,已经是冥顽不灵了。

必须比固执要轻一些,固执就是八匹马都拉不回来,比如就固执在这件事情上,有的人就固执在为什么我会活成这个样,固执在为什么他会这么对我,固执在为什么会遭遇这些,这就是固,就是叫钻牛角尖。

孔子勿固,勿我。勿我无我,我将无我,无我相。因为很简单,我 也就是小我这个身体,你对这个身体有了执念,就是有了固。

没有固,就一定没有我执。正因为有固,才有我执。这个根是什么?意。只要有意,到最后一定有我。无意,就无我了。

所以这整个说起来就是一个,就孔子没有执念。所以孔子是在心之本体的状态,是在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这就是此心不动的状态,就是良知光明的状态,或者循天理的状态。

为什么要解读这段话呢?就是来看王阳明这个地方讲的,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治洗荡之为患也

灭于东而生于西,这是陆澄说的。就是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危灭于东而生于西

就是人欲起来了我就克之,但灭于东而生于西,就是我现在格完了,一小时后又得格,一小时格完三小时之后又得格,三小时格完了五小时又得格,这就像灭完东又生于西,就格得没完没了。

灭于东而生于西,就东边灭完西边又起了,就格物致知没完没了,就不愿格了,这样就有了将迎意必,王阳明说的。

引犬上堂而逐之,这个也讲过这个故事,就是二程兄弟在书中说的,你养狗,不想让狗去厅堂,狗一去厅堂你就撵走。可是你喂狗,又把狗引到厅堂喂。所以狗就迷惑了,到底让去还是不去?所以最终不让狗去厅堂就很难实现。

引申到这个地方呢就是深挖信念,你想没有信念,可是你给自己引了一个念,就是我要去挖信念。挖信念是不是一个念?

就像引狗去厅堂,你引入一个念进来,是为了把另一个念给逐出去,你以念去念怎么去得了呢,你引入的这个念也是念呀,可是你不觉得。

这就是意必固我,就是你有意要做什么,你动了执念,而且你坚定的认为要做什么,就是很固执的要深挖信念,别人劝都不行。

别人说不要深挖信念,你说不行,我必须要深挖信念,这就是固执 执着,意必固。

所以引犬上堂而逐之是这个意思,放在致良知上面就是深挖信念,就是陆澄说的,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就是我要深挖信念,把这个信念给剔除干净。可是你又给自己引入一个信念,什么信念?深挖。

你在以念去念,这就像引犬上堂而逐之。一边想引入,一边又想把所有念给去除干净,你是做不到的。

所以王阳明说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治洗荡之为患也

这是自私自利吧,什么自私自利呢?灭于东而生于西 引犬上堂而逐之。就是我不要做功课,我想别人摸一下我的头就解决我所有的烦恼,我想只听课就能解决我一切的烦恼,我不要一遍遍的格物致知,我不要一遍遍的致良知,这就是自私自利,这是将迎意必。

将迎意必,你看这里两个出处。将迎,就是庄子说的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圣人的心像一面镜子,不将不迎。将就是追,迎就是期待。就是镜子在这个地方静悄悄的立着,狗来照了一下,镜子不会去追狗,追狗就是将。

狗跑了,镜子也不会期待再来一个狗,镜子是无所谓,谁来照都行。如果期待再来就是迎。

不将不迎,就是对一切都随顺,去的不留,没来的也不期待。

应而不藏,就是照着就照着,不会要求照多久。比如一个人照镜子,镜子不会说你多照几分钟,人照一分钟就一分钟,照一小时就一小时,镜子不会说要把照的人留下来。

换成现实生活中的,你现在正在体会美好,你不会说这个美好多持续一会,这个美好是多久就多久。

所以故能胜物而不伤,所以圣人不会遭遇那些所谓的痛苦 撕心裂肺 各种情绪,为什么?因为圣人他随顺。

这就是将迎,将迎就是不想让消失的消失,对未来有所期待,有所执着。

意必,就是你就开始有念了,你就开始说我要这样,我还一定要这样,我还一定一定要这样。

这个将迎意必,就是王阳明说的自私自利。就是我不要一直格物致知,我烦死没完没了的格物致知,早上六点有情绪了格,八点有情绪了还格,十点有情绪了还格,格了一年还这样,明年还这样,后年还这样,我不干了,这哪是修行,这哪是圣人之道,你这就是将迎意必,你这就是自私自利,这就是你在有所选择,你认为应该是怎么样子,这叫自私自利,将迎意必,这叫引犬上堂而逐之者。

而非克治洗荡之为患也,这不是格物致知的毛病,这是自私自利的毛病。

格物致知说白了叫随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顺呀。我现在焦虑了,我随顺这个焦虑。我现在恐惧了,我随顺这个恐惧。我现在喜悦了,我随顺这个喜悦,这叫格物致知,也叫四念处。

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就是我不要这个焦虑,我不想焦虑。我不想恐惧,我不要恐惧。就是各种负面情绪你不要,天要生乌云,你能不让它生吗?

就像生老病死,你说我不要老,我不想老,你控制得了吗?你还是一样不可救药的老去了,你阻止不了的。

可是你对你的情绪就会阻止,你觉得我不应该每天这么多情绪,谁告诉你这个应该不应该呢?你每天多少情绪你说了算吗?你说了不算呀,

就像天要下雨,它要下多久你说了算吗?就像现在有的地方还在下雪,你说现在阳历三月应该穿春装了,你不想穿羽绒服,这个你说了算吗?不要下雪,你说了算吗?不要疫情,你说了算吗?你怎么不对这个使劲呢?

你说我不要新冠,你怎么对这个那么随顺呢?要戴口罩赶紧戴口罩,要做核酸赶紧做核酸,要隔离赶紧隔离,你可顺从了。

可是一有生气你就来劲了,我不要生气。一有烦恼你就来劲了,我不要烦恼。你这时候怎么不随顺了?

可是当出现一些你不可抗力事情的时候,你反而变得很乖,这就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这不是格物致知的问题,

因为格物致知就是随顺,格物致知就是活在一个字觉,活在本体中,就是看只是看。

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这个说的多好,

因为陆澄一开始就说,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我们觉得没任何问题。

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谁不想养生?发财以清心寡欲为要,谁不想发财?成功以清心寡欲为要,谁不想成功?爱情以清心寡欲为要,谁不想要爱情?美丽以清心寡欲为要,谁不想要美丽?等等你觉得这些都是人生的追求。

可是王阳明说,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之根。养生二字这里面已经有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了。

就是我现在说要养生,就是想让自己更健康 更年轻,或者疾病恢复,或者让自己逆生长,这都是你养生的目的,这已经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

就是我现在已经50岁,可是你说我要养生,让自己看起来像40岁,这就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这就是有个我,有个我执了。

你说我要成功,成功就是将迎意必。就是你可以有这些念,但你不执念。

你生了一个念,你说我很渴望美好的情感,可以的,不是不能生,就像天要下雨一样,就像天要生于云是一样的,就像有四季一样,但这个时候你要循天理。

就是我想要美好的情感,可是现在没有。你有情绪吗?有情绪格物致知,没情绪知行合一,剩下的交托就行了。

如果你有很多的情绪,但你又有很多小我的这种控制 去追求 去努力,这个时候你就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

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之根

没有养生,这就是勿意了,也就是无念了,也就是没有意之动了,勿意 勿必 勿固 勿我。

没有一定要养生,这就是勿必。没有执着在要养生,这就是勿固。没有养生这个念,每天就是随顺着。

今天去看电影吧,好去看电影。今天去打球吧,好打球,打球不是为了养生,打球只是知行合一。今天去见朋友吧,好见朋友。今天投资吧,好投资,投资只是知行合一,投资不是为了赚钱,赚钱已经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了。

所以这是要求很高的,子绝四呀,勿意 勿必 勿固 勿我。

不是让大家一下就做到,我也不能一下就做到,只是提纯,24K金就是勿意 勿必 勿固 勿我。

你还达不到,你现在18K,那就朝24K金迈进。现在还有些意必固我,现在还有些自私自利,随顺它,允许它,继续致良知。

跟大家说,这个就是终极的,这个就是循天理去人欲了,是此心纯乎天理 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了,这就是终极的状态,无善无恶心之体的状态。

所以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之根

同样的成功 赚钱 长寿 美满 健康等等都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只要你有追求,全部都是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

所以要放下 交托 臣服,人生只剩一个字玩,只剩十二字真言 心即理也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你内在是有期待的,你内在是有渴望的,你内在是有人欲的,所以你才会灭于动而生于西,你想养生。

你想清净,这就是一个自私自利 将迎意必。你说我想清净,我怎么老有情绪呢,所以这个不对,所以想清净这个就跟养生是一样的自私自利。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一切,随顺一切,也就是随缘,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这就是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传习录第160则就讲完了,来看传习录第161则,先来看第161则的来书云。

〔12〕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乎?”

这是陆澄来信问王阳明的问题,先来看一个引用,就是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这个的出处。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

来看发的这段话,出自于六祖坛经里的一段话。

就是慧能和惠明的对话,惠明是慧能的第一个弟子,就是惠明问慧能,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慧能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就是在你善恶不思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段话你看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不思善 不思恶就是无善无恶。

无善无恶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心之体 你的本体 你的自性。正与么时,就是在这个时候。

所以不思善 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句话就是阳明四句教的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

先来看来书云。佛氏于“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就是告诉你无善无恶是本源是本体。

于吾儒“随物而格”之功不同。当然不同了,随物而格是格物致知呀,格物致知是阳明四句教的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不思善 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这是悟,这是解门,这是明心,这是开悟。

随物而格,是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修,这是行门,这是见性,这是功课。

所以当然不同,但他们是一个,只不过一个是悟 一个是修,一个是解 一个是行,

吾若于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矣。这个话问的,

不思善 不思恶时 用致知之功,就是在无善无恶的状态去做格物致知,这个就已经涉于思善了。

陆澄的意思是,就是这时候我已经有所追求了,我追求的是善,我是想让自己清净和平。

这个就是陆澄又错误的理解了善,善是无善无恶的善。

王阳明原话,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真正的善 最高的善 极度的善 止于至善是无善无恶的状态,无善无恶的状态是本自清净的。

所以无善无恶的善,就不能和有情绪和没情绪的善恶相对应了。

不是我要追求没情绪,我要摒弃有情绪。无善无恶是本来就是一种如如不动的状态,本来就是一的状态,不分别的状态,不二的状态。

所以不思善不思恶时 用致知之功就是觉察,而觉既是体又是用,觉是本体,觉是妙用。

无善无恶是本体,为善去恶是妙用,体用不二。

这时候你不是思善,你是活在不二当中,活在一的状态,活在不分别的状态。

所以陆澄这句话说的不对。

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时耳,斯正孟子“夜气”之说

夜气,我们以前讲过。夜气是孟子说的,夜气就是寐而初醒,就是睡了个好觉,清晨你刚醒的时候那个状态,这叫夜气。

这个时候你是无念的,就这个时候你还没胡思乱想,还没开始今天我去干什么,可能你还在床上发呆,可能你还在发癔症,就是这个状态,所以这是夜气之说。

这个状态我们知道是很短暂的,你可能就几秒钟,你一下子就进入现实世界了,你就开始思考该起床了,得准备早餐了,你可能会想看看几点了,


但于斯光景不能久,倏忽之际,思虑已生:不知用功久者,其常寐初醒而思未起之时否乎?今澄欲求宁静,愈不宁静,欲念无生,则念愈生,如之何而能使此心前念易灭,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游乎?




感谢所有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来一起朗诵王阳明咏良知四首中的一首结束今天的分享。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决,良知二字是参同。

谢谢大家,爱大家,祝福大家,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了,我们下堂课再见。


感恩无以伦比的存在,谢谢

感恩老师的解读,种真相种子,谢谢

感恩,昨天晚上突然拉血,新鲜的血液加血块,以为是月事又来了,后来发现不是,问了自己慌吗?需要去医院看吗?不慌也不想去,后来再看就没有了。第二天灌肠,继续吃雪兰清因子和雪兰醉,坦然接受这一切,感觉是身体自己在调理,谢谢

感恩一切的发生,谢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80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22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63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54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6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14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5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1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41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7评论 4 33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73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7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6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6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7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