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基本问题:通向理解之门
基本问题可以围绕与有效技能学习相关的四个大概念类别来架构:(1)关键概念,(2)目的和意义,(3)策略和战术,(4)使用情境。例如:在阅读领域,“你如何知道自己读懂了正在阅读的内容”(关键概念);“为什么读者应该时不时地检验一下自己的理解”(目的和意义);“好的读者在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时会怎么做”(策略);“我们何时应该使用‘改进’策略”(使用情境)。这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境里从全部技能中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当面对复杂的行为挑战时,知道何时使用何种技能,如何使用及为什么使用这种技能。
提出基本问题时,我们要考虑到在教材中找到的内容——学生要学习的“答案”——关于一个大概念(以及与它相关的研究)的重要问题是什么?对此,教材能否提供一个很好的总结性回答?不要拘泥于前面所讲的有关问题类型的区分,集思广益,列出可以抛锚在这个单元的好问题。另一个可行的方法是从国家或州立的内容标准中导出基本问题。浏览一套标准并识别反复出现的关键名词(如重要概念),让他们成为问题的基础。
学生需要明白尖锐的问题及争议是如何引出知识和理解的。如果迁移是追求理解的教学的关键所在,那么我们的设计必须明确问题,不仅仅是学生获得更充分理解的原因,而且也是所有学习内容得以产生的方法。换句话说,学校教育必须能使学生明白理解的产生、检验与巩固是通过探究批判和验证而得来的。学生需要那种把他们看作具有潜能的表现者而不是局外的观察员的课程。他们需要体验自己的探究和讨论在本质上是如何与专家的探究和讨论相类似的,也需要体验达成共识的关键性理解作为不断探究的结果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样,他们就会更深刻地明白知识是探究的结果,而不是从教师和书本那里学到的虚无飘渺的“真理”。
当答案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时,教学“掩盖了”当前所学内容中自然出现的重大问题,从而减少了学生的参与,降低了理解程度。不停地灌输当前已得到认可的内容,最终将扼杀深刻细致的探究。
我们所有人,包括新手和专家,是如何逐渐获得理解的,我们必须给学生安排任务,使他们发出“啊哈”的感慨,这种感受相当于学者第一次真正理解时的感受,毕竟,那是我们的先驱如何理解未知事物的过程,像学习者一样提出问题,测试观点。这就是皮亚杰为何精练地说“要理解就是要创造”的原因。否则,无论老师讲的多么有趣或个性化的课堂多么生动,如果没有沉浸在围绕基本问题设计的课程中,灌输式教学和盲目活动的双重弊端,随时都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