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七律•登庐山》是毛泽东非常看重的一首诗。1959年9月7日,毛泽东特致信胡乔木:“诗两首(即《七律·到韶山》《七律·登庐山》)请你送给郭沫若同志一阅,看有什么毛病没有?加以笔削,是为至要。”郭沫若于9日、10日专门致信胡乔木说明自己的意见建议。9月13日,毛泽东再次致信胡乔木:“沫若同志两信都读,给了我启发。两诗又改了一点字句,请再送陈沫若一观,请他再予审改,以其意见告我为盼!”后来,毛泽东吸收郭沫若等人的意见建议,对《七律·登庐山》多处进行了修改。他将“欲上逶迤四百盘”改成“跃上葱茏四百旋”;将“冷眼望洋观世界”改成“冷眼向洋看世界”;将“热风飞雨洒南天”“热肤挥汗洒江天”改成“热风吹雨洒江天”;将“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改成“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写大场景。庐山傍长江而立,山势高峻,大山巍峨,大江奔涌,两相和合,甚为险拔。诗人乘车而上,穿行于绿意葱茏又百转千回的盘山公路。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既是实景也是胸中之景。登高远望,环视天下,毛泽东用冷静的眼光面向重洋观察世界,一阵热风吹起疾风骤雨,洒向寥廓的江天。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由大世界转入眼前视界,沿着大江上下游远眺。1959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致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的信中写道:“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作者西望长江上游,远及有黄鹤楼名胜的武汉三镇。“黄鹤”,崔颢有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因此武汉被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白云笼罩,水天相接,武汉三镇仿佛飘浮其上。继而东眺长江下游,浪涛滚滚,一泻直下三吴,一片迷迷茫茫水雾,气象雄奇。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思绪由远而近,落于脚下,联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战乱频仍,官僚腐败,不甘随波逐流的陶渊明,毅然选择弃官归隐,在家乡浔阳柴桑“躬耕自资”。彭泽和柴桑都在庐山附近,毛泽东很自然地联想到陶渊明和他的《桃花源记》。1964年,毛泽东对《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解释:“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作为政治家诗人,桃花源不再是理想而是现实。尽管陶渊明已成为历史人物,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仍然可供世人耕田。